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精选6篇)

时间:2023-02-25 16:48:43 | 作文来源:小练笔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纸上谈兵的故事,那么你知道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吗?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下面是小练笔的小编为您带来的6篇《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纸上谈兵的意思及故事 篇一

小智上初中时,化学课上讲到了酸碱中和。其实,在生活中酸碱中和的事例也不少,最为典型的要属蒸馒头了:发酵好的面团,酸酸的,搀上适量的碱水(或者直接搀上碱面),中和了酸味,蒸熟的大馒头又白、又渲腾、又好吃。

这天,又上化学课,老师做阶段总结。他突然问道:“同学们,假如身上溅上了硫酸,应该怎么处理?”

同学们没有几个举手的,而小智的同桌大宝却高高举起了手说:“我知道。”

“请大宝同学回答。”

“硫酸是强酸,我就再倒上一点儿强碱,让它们中和。”大宝站起来,信心十足地回答。

“大宝同学说的原理是酸碱中和,但是只能在试杯里做。如果在身上可不能这么干,那就等于火上浇油,你根本伤不起!”老师严肃地告诫大宝和同学们。

“记住,如果溅上的是稀硫酸,就立即用大量的水清洗;如果溅上的是浓硫酸,要先擦去浓酸,然后再用大量的水清洗。”老师讲道。

随后,他又补充了一句:“在生活中,可以用上化学原理,但是千万不能滥用。”

其实,岂止化学原理不能滥用,还有很多别的理论、原理也不能生搬硬套,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应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战国时,虽熟读兵法、却不会灵活使用的赵国将领赵括打败仗的史实,被后人编成了“纸上谈兵”的典故,以此警醒后人。可是,现今社会类似“纸上谈兵”的例证依然多得不胜枚举,岂非笑柄?

纸上谈兵的意思及故事 篇二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按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派大将王龁(hé)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城(今河南沁阳)切断了上党(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北)和韩国都城的联络。这一来,韩国在上党的军队可就变成了孤军。

孤军的首领冯亭对将士们说:“我想与其投降秦国,不如投降了赵国。赵国得到了上党,秦国一定去争。这样,赵国就不得不和韩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

大伙儿全都赞成这个办法。当时就打发使者带着上党的地图去献给赵国。这时候赵惠文王已经死了,他儿子即位,就是赵孝成王。蔺相如已经告退。平原君赵胜做相国。他带领五万人马去接收上党后回朝,仍然派冯亭为上党太守。平原君临走时,冯亭对他说:“上党归了赵国,秦国一定来攻打。公子回去之后,请赵王快派大军来,才能够打退秦军。”

平原君回去把所有的经过向赵孝成王报告了。赵孝成王非常高兴,天天喝酒庆祝,把抵抗秦国的事搁下了。秦国的`大将王随后就把上党围住。冯亭守了两个月,一直不见赵国的救兵。将士们和老百姓急得没有办法,只好开了城门,拼着死命往赵国逃跑。冯亭的残兵败将带着上党的难民,一直到了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这才碰见赵国的大将廉颇率领二十万大军来救上党,可是上党已经丢了。

廉颇和冯亭会合在一起,正打算反攻,秦国的兵马跟着就到了,一下子把赵国的前哨部队打败。廉颇连忙退回阵地,守住阵脚,叫士兵们增高堡垒,加深壕沟,准备跟远来的秦军对峙下去,作长期抵抗。王屡次三番地向赵军挑战,赵军说什么也不出来。

两下里耗了足有四个多月。王想不出进攻的法子。他派人去禀报秦昭襄王,说:“廉颇真是个很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们老远地到了这儿,真要是这么长时期对峙下去,粮草接济不上了。可怎么好呢?”

范睢对秦昭襄王说:“要打败赵国,让我先想办法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廉颇太老了,不敢跟秦国交锋,要是叫年富力强的赵括去,秦国这点儿兵马早就给他打散了。”

赵孝成王便派人去催廉颇开仗。廉颇还是坚守阵地。赵孝成王立刻把赵括叫来,问他能不能把秦军打退。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如今来的是王,他不是我的对手。”赵孝成王一听,特别高兴,当时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替换廉颇。

赵括还没动身,他母亲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孝成王别派她儿子去。赵孝成王就把她召了来,要她说一说理由。赵括的母亲见了赵孝成王,说:“他父亲赵奢临死的时候再三嘱咐,说:‘打仗是多么危险的事儿,战战兢兢,处处都得顾虑到,还怕有疏忽的地方。赵括倒把军事当作闹着玩儿似的,一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要是大王用他为大将的话,我们一家大小遭了灾祸倒还在其次,怕的是连国家都要断送在他手里。’我请求大王千万别用他。”赵孝成王说:“我已经决定了。”

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叫赵括再带领二十万兵马,到了长平关,代替廉颇,验过兵符(两块可以符合的老虎形的信物,所以“兵符”也叫“虎符”),办了移交,廉颇回邯郸去了。赵括统领着四十多万大军,声势十分浩大。他下了一道命令,说:“秦国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冯亭劝止他,把廉颇成心消耗秦国兵马的用意说了一遍。赵括说:“老头儿懂得什么?”

那边范睢一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信儿,就打发武安君白起去指挥王。白起布置了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把赵括的军队引了出来,切断了他们的后路。赵括的大军就成了孤军。他们守了四十六天,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赵括给乱箭射死,冯亭自杀,赵军全垮了。白起叫人挑着赵括的脑袋,命赵军投降。赵军已经饿得没有力气了,他们一听说主将给杀了,全都扔了家伙,投降了。

白起一检查投降的赵军,一共有四十多万人。

纸上谈兵的意思及故事 篇三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非常有名的将军,一个就是老将廉颇,另一个就是大将赵奢。赵奢有一个儿子名叫赵括。

赵括从小熟读兵法,谈起用兵之策滔滔不绝,有时候和他父亲讨论兵法、阵法,就连赵奢也对答不上,因此赵括十分自大,认为天下没有人可以与他匹敌。

但是赵奢十分了解自己的儿子,从来没有认为儿子是一个大将之材,也从来没有赞扬过儿子一句,并且常常担心地说:“将来国家不叫赵括带兵就罢了。如果叫他带兵打仗,那么赵国的万里江山将不复存在,葬送赵国的一定是他。”

公元前262年,秦军大举进攻赵国,两军在长平对垒,战云密布。当时赵奢已死,蔺相如重病,赵国只好派老将廉颇坐阵。

初战几次,赵军稍有失利。但是廉颇毕竟是在沙场上拼搏多年,经验老到,他看到首战失利,于是就改变了战略,坚壁不出。

于是赵军与秦军的战争拖了三年,秦军的粮草供应日渐困难,却仍然拿不下赵国一寸土地,秦国军士们心里都非常焦急,并且由于长时间地背井离乡,都归心似箭。将领们害怕再这样下去,军心将散,锐气将尽,那时侯,恐怕要攻下赵国只能是做梦了,这三年的时间和心血算是白白浪费了,于是主将就召集众将和谋士商议。

一谋士对秦军主将说道:“我听说,大将赵奢有个儿子叫赵括,此人自幼熟读兵法,只可惜从未历经战场,只懂得纸上谈兵,没什么才能。如果,我们派人到赵国境内散播谣言,使赵国撤掉大将廉颇,换成赵括,那我们就胜券在握了。”

于是,秦军主将便派遣间谍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奢之子赵括担任大将。”

谣言传入宫廷,赵孝成王正为战事毫无进展而愁眉不展,便准备起用赵括。蔺相如在病中听说,连忙劝谏赵王切勿委赵括以重任,甚至赵括母亲也上书赵王,告诉他赵括只会空谈,难胜重任。但赵王固执不听,果然撤回廉颇,任命赵括做了大将。

赵括一到前线,立刻摆出一副整军经武的架式,改变了战略,撤换了不少将官,一时间弄得军心惶惶,人心涣散。秦将白起探明这些情况,深夜派出一支奇兵偷袭赵营,随后佯装败走,趁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赵括不知秦兵败退有诈,挥师追赶,只听一声锣鼓,斜刺里杀出一标秦军,把赵军拦腰切成两半。就这样,赵军被围困40多天,树皮草根都吃光了,军心大乱。

赵括眼看熬下去也是活活饿死,便率军突围。但见旌旗蔽野,秦军四面掩杀过来,赵括被乱箭射死,40万兵将全军覆没。接着,秦军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后因魏国信陵君率军相救,赵国才没有亡国。

人生哲理:单纯地追求熟悉理论知识却不加以实践,是不能成功的,甚至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纸上谈兵的意思及故事 篇四

赵括,作为赵国的新任主帅,替换了老将廉颇,出征了长平之战,失败的一谈糊涂。

首先,从赵括本人的性格和特长说起。他这个还是比较直爽的,也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城府,所谓初生牛犊,他有着创新精神、不惧怕困难和危险,再加上出生于武将世家,天生对于排兵布阵都有着自己的想法,记忆能力很好,对于孙子兵法之类的书早已是烂熟于心,并能结合 m.baihuawen.cn 不同的战争场景加以转变。

就算是如此,赵国军难道会觉得赵括比廉颇老将更厉害么?为何一意孤行将廉颇换下来,换上了赵括上场。这其实是有着外在助力的,那就是秦王的挑拨,外加赵国军察人不明,所以导致了中途换帅,这可是兵家中对敌的大忌啊。

换上赵括,赵括的失败是两方面,一个从自身找原因,还是太嫩了,没有什么实战经验,临场对敌的应变能力很差,但是他也有着他的优势,他果决,敢于下判决。这点在此战役中也获得了不少先机。

另外一个便是对方主帅白起,白起可是相当厉害的,比廉颇甚至还厉害,赵括作为新人来说,就算是理论有多么扎实,但是实践的操作却是很差的,退一万步说,就算是实践操作经验很厉害,但是对于白起来说还是小儿科。

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篇五

[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成语故事】

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谈,反而却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

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年龄很大的将军廉颇率军迎敌。开始,赵军连连失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不要主动出击,保存实力把住阵地从而拖垮秦军。结果真的,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于是秦军也施展汁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帅军队。赵括的母亲记住丈夫生前的嘱咐,再三向赵王说明情况,极力劝告赵王收回决定,可是赵王哪里听得进去,他真的任命了赵括担任大将来取代廉颇。

赵括一到前线,便开始胡乱指挥起来。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大量撤换将官,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军心涣散。

秦军得知赵军这些情况,自然正中下怀。一天深夜,秦军派一支队伍偷袭赵营,刚一交战,便佯装败走。同时,秦军又派兵乘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赵括不知实情,还以为秦军真的是败逃。他得意地想,取胜即在眼前,这正是表现自己的时候。于是他命令部队紧紧追击。结果,赵军追了一段后即被秦军伏兵将追兵拦腰截断,使赵军首尾不能相顾。然后,秦军一齐杀出,将赵军各个击破,团团围住。

赵军被秦军围困40多天,粮食早已吃光又没有接应,一时间军心大乱。赵括一筹莫展,满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眼看守下去也是活活饿死,便率军仓皇突围。可是怎敌秦军四面掩杀,哪里突得出去。结果赵括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也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赵国就一蹶不振。

赵括并无真才实学,而赵王还对他委以重任,结果招致惨痛失败。看来,教条主义的危害是不可轻视的。

纸上谈兵的意思及故事 篇六

这个让人快乐的寒假,我读了很多的书。最让我笙裆羁痰闹缴咸副的赵括和曹植七步成诗这两个故事都很有意义,我今天先说说纸上谈兵的赵括这个故事吧!

故事是这样的:王齿乞还想向长平进攻,最明的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王齿乞几次三番的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齿乞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秦昭襄王请范睢出主意。范睢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调去廉颇。”赵括小时爱兵法,谈用兵的道理头头是道。自从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让他做大将。”可要赵王对他的劝告听不进去。结果赵括40万大军在赵括手中全军都被杀了。

纸上谈兵的赵括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打仗不能光靠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要有实战经验,还要知道临阵应变,这样才会胜利!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小练笔为大家整理的6篇《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