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日之积,成今日之光

时间:2021-10-16 09:19:29 | 作文来源:小练笔

四方电视机前,东京奥运会的多少次发令枪响让我们攥紧双拳,多少次红旗飘扬令我们热泪盈眶。奖牌光耀中华的背后是经年累月的艰辛训练,是不惧伤病的勇往直前。正是他们蓄过的力,成就了此刻的光。

蓄力应有积之态度。毛主席1917年写下的《论体育之效》的文章于当今之我们仍大有启迪:生而弱者若勤自锻炼则可渐强。当今中国以强大国力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用积蓄之虔诚与无畏之自信实现了逆转,却仍撕不去短跑不行田径无人的固有标签。苏炳添用近二十年时间专注于每个0。1秒的突破,是他从不相信所谓黄种人基因的傲然;是他坚信蓄力必能变强的笃定。百米半决赛9。83秒的惊世一跑,是他对自己三十一岁高龄身体机能的证明,更是对世界的嘲讽质疑的彻底否定。积之态度,是不畏弱的勇敢,是从一而终的坚定。

蓄力应有久之耐性。蓄过与此刻存在着常人无法承受的时间鸿沟。确立鸿鹄之志或许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患得患失之际保有原初的内心持守,仍常存永不言弃的信念,而非以一时成败得失全盘否定。常言王国维之人生三重境界,我却以为,第一重与第二重实仍互相交织的过程,与人憔悴之时的稳重和安然相比,望尽天涯路时对耐性的考验更为磨人。诸君夸赞马龙卫冕奥运冠军,却不见他2010至2013年是如何被横空出世的队友张继科杀得落花流水,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打乒乓球。若这一次次自我否定击垮了他,那么他的蓄力只能成为一具了无生气的行尸走肉的附庸,他不再想赢,而是在恐惧中畏葸不前。可是马龙没有,胜也罢、负也罢,他有足够的耐性与自信去等待自己成长。

发光应辨光之真谛。苏炳添憾失奖牌却仍赢得满堂彩,为什么?这不是春秋责备贤者的戏言,而是我们对发光的认识更为深刻。光不是一定要得到的奖牌绩效,不是量化暴政下冰冷的成绩,而是每一个追光者以蓄力完成的自我证明,是每一个发光者鼓励他人的能量与温度。蓄过的力,是此刻的光一言应时应景,在于其不仅是对奥运会的完美写照,更是对当下绩效社会内卷风气的明灯指引。我们渴慕的光不只在于结果,不在于卷王又如何惨胜,而是过程里的心灵自足,是健全人格下情、智、理的一一丰富。

他日之积,成今日之光。愿我们都能拥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之毅力,对抗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之迷惘徘徊,成就蓦然回首之时那一抹惊喜而笃定的灯火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