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考与古时科举心理对比分析

时间:2025-06-18 14:54:35 | 作文来源:小练笔

今日高考与古时科举心理对比分析

  喜欢运动、钢琴九级、喜爱动漫,身高1.74米的张思无,是个长头发的高个“萝莉”。高考之后,她的人生将迎来崭新的一页——她将成为刘洋、王亚平等飞天英雄的师妹,在空军航空大学学习后做一名驾驶战斗机的女飞行员。今年,空军首次通过高考在津招收1名女飞行员,实验中学高三毕业生张思无经过层层选拔,成为该市首个通过高考被录取的女飞行员。7月13日,1995年出生的张思无收到空军招飞局北京选拔中心(华北地区)发来的录取短信,今年天津地区最终仅她一人获得录取。

  淡定心态通过层层选拔

  实验中学高三八班、张思无的班主任卜立伟老师告诉记者,张思无参加“女飞”选拔是很偶然的机会。“尽管她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并不突出,但是人很踏实,人缘也好,又加上高个子一直坐在班上最后一排,我想视力应该不错。”于是,卜老师就推荐张思无参加空军招“女飞”的选拔,从小并不了解军事的张思无特别爽快地答应了。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通过初选的张思无去北京参加了首次体检。体检规格执行战斗机飞行员标准,从4月15日起一共体检了4天,华北地区共有80余人参加。

  据悉,女性飞行员招募有着严格的身体条件要求。女性考生的视力要求甚至超过了男性考生,按空军标准视力表双眼裸眼视力在1.0以上,而男性考生的标准为空军标准视力表双眼裸眼视力0.8以上,这是因为女性飞行学员以后将成为战斗机飞行员。

  将成王亚平师妹

  高考成绩出来后,全天津市仅剩她在内的两名女生,这时候,更严格的一次体检到来了。全国还剩下100多名女生,在高考后赴京参加选拔。这次,“花样就更多了。不仅有脑电图头上戴个套,还有完全模拟真实飞机的驾驶操作。”直到操作前一晚,张思无才拿到一本培训教材,“收起落架、上升、下降、转弯……”所有动作都是现学现卖,这次,大心脏的张思无终于有点紧张的感觉了。在教官的指导下,张思无顺利通过了第二次体检的全部内容。

  张思无了解到飞天女英雄刘洋、王亚平等人都是她的师姐,也是通过高考录取的女飞行员。(彭未风)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谁又知道它原是一个古代落榜生屡试不中的心情写照呢?

  历史总是在不断重复的,每年的高考分数公布,总会有许多的落榜生患上“高考后遗症”。前几天新闻里说,有个女生因成绩不理想,选择放弃了如花生命。高考承载了考生和家长太多的期待与梦想,自古以来都一样。

  贾岛:接受安慰、与朋友的交心

  唐代诗人贾岛,也就是“推敲”典故里的那个人。他年轻时做过和尚,后来还俗,跟韩愈、孟郊等是好友。

  贾岛参加多次科考,却屡屡落榜。他的性格比较孤僻自闭,清代文人李怀民从其作品的角度评价他为“清奇僻苦主”。贾岛之所以能够挺过科场失意、生计无着的双重压力,靠的正是与朋友的交心。他在《寄韩潮州愈》诗中云:“此心曾与木兰舟,直至天南潮水头。隔岭篇章来华 岳,出关书信过泷流。”又在《病鹘吟》中向朋友直抒胸臆:“不缘毛羽遭零落,焉肯雄心向尔低!”

  可见,亲人朋友之间的彼此宽慰,才是缓释压力的不二良方。

  张继:自我激励、进行体育锻炼

  对于莘莘学子来说,一次的高考落榜不算什么人生挫折,就算是,也应该正确面对,及时站起来。

  唐代诗人张继,也曾多次落榜,心情之郁闷,可想而知。有一首著名的唐诗《枫桥夜泊》,就是张继在科举落榜后,与朋友到苏州旅游期间写成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但张继并未就此消沉下去,而是选择了振作,曾自我激励曰:“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静下心来,从头开始。其好友刘长卿在《哭张员外继》一诗的自注里 引用了高仲武对张继的评价:“员外累代词伯,(及第前)积习弓裘。”说明张继不但在诗文上发愤用功,还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终于在天宝十二年(753年),张继考中了进士,至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升任洪州(今南昌市)盐铁判官。

  唐寅:出门旅行、参加体力劳动

  有个落榜生对记者说:“我几乎不敢面对所有的人。”这显然是一个失去自信的孩子,急需信心重建。如何重建?明代的唐伯虎是个例子。1500年,才华横溢 的他赴京参加会试,无意中卷入了科场舞弊案而落榜,“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这句话恰好印证在他的头上,人生打击不可谓不大。唐伯虎调整心态的方法是,约祝枝山等人出去旅游,或者在家种桃树,参加体力劳动。通过调整心态,唐伯虎的自信又找到了,他发现,自己的价值原来体现在绘画方面,不能做官,那就做一个 出的画家吧。

  李时珍:成才的途径不仅是做官

  李时珍的故事,许多学生都知道。14岁考中秀才,相当 于高中生,其后九年连续参加了三次乡试,都名落孙山。在封建社会的中后期,读书人只有考取了乡试,成为举人,才能参加全国性的礼部统考,并初步获得做官资 格。而李时珍认识到,成才的途径不仅仅是做官。他立志从医,走遍大江南北,阅读无数的医书,用了29年时间,完成了博物学著作《本草纲目》的编撰。

  历史上此类的例子很多。如《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对高考也相当热衷,可是他偏偏不乐意去钻研八股文。明清小说里有“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 唐”的说法,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模式,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以至于蒲松龄古稀之年还是考不中,被地方教育部门破例补为贡生(举人)。后来,他倾毕生精力写 就40万字的《聊斋志异》,赢得后人的尊崇。

  古代科举赶考介绍

  为体现科举选士的公开与公正,自唐至清,不论是两级考试还是三级考试,每级考试都要做到统一时间、统一内容、集中考试。此项规定,首先给应试者带来了一个难题,那就是要远离家乡,千里迢迢去参加考试。且不说唐宋的省试、明清的会试,要集中全国举子赴京师,就是明清的乡试,士子们云集省城,就够他们奔波的了。难怪古人用“赶考”来描绘这一历程。“赶”字确实道出了应试者的千辛万苦。

  清人龚炜曾作《赴考》一文,描绘自己以孱弱之躯,赴考路上中暑、晕船,最终只能半途返回,甚至因此“绝意名场”;清初湖南士子须赴武昌考试,途经洞庭湖,甚至“屡遭覆溺”。

  《名医类案》载“许元公入京师赴省试,过桥坠马,右臂臼脱”,本已昏迷,幸遇一良医为之调治,“五日复常,遂得赴试”。虽然只是意外,却可见长途跋涉之风云难测。

  又载:“刘君乡试入都,长途冒暑,气已伤矣。复日夜课诵,未几,壮热头疼,咳嗽干哆,不寐,神疲……”不仅旅途疲劳,还须时时温习课业,其辛苦自不待言。

  当历尽长途辛劳,终于到达考场时,等待士子们的还有更多考验。据载,无论科举制初创的唐代,还是制度完备的明清时期,用于考试的场所都比较简陋。所谓“寒余雪飞,单席在地”;“数百人夹坐,蒸熏腥杂,汗流浃背”……都是用于描绘考场环境的语句。科举考场中考生之席舍叫做号或号房。一位不堪科场之苦的士子所作《别号舍文》,文中描述了临近厕所的“底号”、狭窄不堪的“小号”、临时搭建的简陋“席号”,“凡此三号,魑魅所守,余在举场,十遇八九,黑发为白,韶颜变丑”。在这种号房待三天、考三场,自然极易受湿。难怪俗语云:“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

  为应付恶劣的考场环境,古人亦有某些保健措施。如在临考时服用玉屏风散,以抵御寒邪。

  乡试,又叫秋闱,在农历八月举行,此时天气已凉。考生们常服人参、饮枣酒,这些均属自我保健的做法。人参益智强记、大枣养血安神,且参、酒皆助火暖身,可御风寒,对考试都有好处。

  有趣的是,古人还知道白果(银杏果)缩尿之功颇著,可以防止考场上内急。虽然廷试在宫内举行,卫生条件尚可,但“天子下帘亲自问”,是皇帝亲自主考,如此殊荣、如此隆重场合,自然不允许随便小解,故而举子们常预先做好保险措施,廷试前煮食白果,其用心可谓良苦。

  科举制的影响有哪些

  1、积极影响

  科举制彻底否定了以门第和出身作为选拔标准的特权制度,为封建国家选官用人搭建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为社会精英的流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使成百上千的中小地主阶级、甚至平民阶层的子弟有机会进入治国行列,这就为国家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与以前的客卿制、察举制等比起来,科举制的进步性是毋庸置疑的。

  2、消极影响

  以儒家经典为基本科目明显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应举的士子们志为了功名利禄,穷毕生精力读经,研经,而非儒学的自然科学理论、制造技术和工艺,却被视为“旁门左道”和“雕虫小技”,从而造成中国社会长期因循守旧、思想停滞不前的局面。

  同时,落后刻板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模式也束缚了人们的头脑,特别是明清以来以“八股文”取士,使中国的教育陷入了一种病态的畸形发展之中,士子们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状况愈演愈烈。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科举制终于走进历史,终结了它1300余年的生命。

  3、对外国的影响

  中国科考制度对欧美国家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欧美人把科举这一中国人发明的选拔人才方式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让中国这位发明者反过头来要学习、“取经”的考试模式。

  科举制的作用

  首先,科举制度是国家选拔人才的考试,无论谁,都可以进行考试,寒门学子亦可以凭借科举考试来展现抱负,进入朝堂,推动了阶级的流动性,打击了士族家族,同时也是巩固了中央集权,殿试是皇帝选举出来的人才,更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

  但随着明清时期,科举内容改为八股文,以四书五经取题,不允许自由发挥,格式字数规范,大大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科举制也就由此衰败。

  中国古代科举状元榜

  崔邈,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状元。

  陈逖,泉州(今福建泉州)人,生卒年不详。五代后梁贞明年间(915--921)状元。

  崔光表,清河(今河北清河)人。生卒年不详。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4)状元。

  王彻,大名莘(今山东莘县)人。生卒年不详。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状元。

  王归璞,四川简州人。生卒年不详。五代后唐同光四年(926)状元。(此年改同光四年为天成元年)

  黄仁颖,泉州(今福建泉州)人。生卒年不详。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状元。

  郭晙,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五代后唐天成三年(928)状元。

  卢华,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32)状元。

  寇湘,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生卒年不详。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54)状元。

  王溥,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字齐物。生于五代后梁龙德二年(922),卒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五代后汉乾佑元年(948)状元。授职秘书郎。后为枢密使郭威从事,迁太常丞。

  王朴,东平(今山东东平)人。字文伯。生于唐天佑二年(906),卒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五代后汉乾佑三年(950)状元。授职校书郎。王朴自幼聪慧警敏、勤奋好学。登第后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汉酝酿大乱,王朴审势东归故里,避乱免难。

  扈载,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人。字仲熙。生于五代后梁龙德二年(922),卒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状元。授职校书郎,值史馆。后迁监察御史。

  简文会,南海(今广东南海)人。生卒年不详,五代十国南汉乾亨四年(920)状元。

  梁嵩,龚州(今广西平南)人。字子高,又字仲邱。生卒年不详。五代十国南汉白龙元年(925)状元。

  王克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守节。生卒年不详。五代十国南唐保大十年(952)状元。

  伍乔,安徽庐江人。出生年不详,卒于北宋乾德四年(966)前后。五代十国南唐保大年间(943——957)某科状元。

  王崇古,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五代十国南唐后主甲子(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状元。

  卢郢,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出生年不详,卒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前后。五代十国南唐后主丙寅(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或乾德五年状元。

  杨遂,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五代十国南唐后主壬申(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状元。

  邓及,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五代十国南唐后主年间(961——975)状元。

  乐史,抚州宜黄(今江西宜黄)人。字子正。生于五代后唐天成五年(930),卒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五代十国南唐后主年间状元。

  邱旭,安徽宣城人。字孟阳。生卒年不详。五代十国南唐后主年间状元。

  张确,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末年(975)状元。

  费黄裳,四川广都(今四川双流县)人。生卒年不详。五代十国后蜀进士科(年份不详)状元。该科进士十六人。

  五代十国状元水分大

  《唐摭言》卷一指出:在唐代,每年仅参加进士举的“常不减八九百人”。两相对比即可见五代士子参加科举竞争的积极性之低。

  其实,这157人中包括明经、明法、三礼等各科的考生,而且并非所有的进士科考生都是强有力的竞争者,他们中有的只是到考场“观光”而已。这年录取了18名进士(见《登科记考》卷二五),崔邈真正要认真对付的对手只有17人。

  又由于五代跟唐代一样,一般国家级考试只考1次,便可由知贡举将取舍与名次全都定下来,所以崔邈要战胜所有进士科参试者也好,只战胜17个强劲对手也好,都是1次搞定的(见《旧五代史·选举志》),不需要再费别的力气。

  《记考》卷二五引《册府元龟》、《五代会要》云:开平四年(910年)十二月,兵部尚书、知贡举姚洎奏曰:曩时进士,不下千人,岭徼海隅,偃风响化。近岁观光之士,人数不多。可见,参加这几年进士考试的人数都跟开平二年差不多。所谓曩时是指唐朝;这里所谓进士是指进士科参试者。唐时,光进士科参试者已达千人,而现在,诸科考生合起来才一百几十人,足见悬殊之大。这年共取15名进士。状元徐寅①以长于作赋而闻名天下,本来在唐末已考取进士,由于时局动荡,只谋到一个秘书省正字的微职,一点被重用的迹象也没有,颇不甘心,这次重新参试而夺魁,他须认真对付的竞争对手只有14人。

  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刑部侍郎边归谠上言:臣窃见每年贡举,人数甚众,动应五举、六举,多至二千三千。既事业不精,即人文何取?请敕三京、邺都、诸道州府长官,合发诸色举人文解者,并须精加考校。事业精研,即得解送,不得滥有举送。冀塞滥进之门,开兴能之路。(《登科记考》卷二六)朝廷采纳了。

  这道奏章告诉我们:五代之初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甚少的情况,通过30余年各政权的政策鼓励,加之地方政府选送时尺度越来越松,已大有改观:参加考试的举子慢慢多起来,致使诸色贡举人多至二千三千,其中不少人考了5次、6次。也就是说,包括明经、三礼、明法等科在内的参试者最多时达到3000人。当然,这跟唐时仅进士一科考生“不下千人”仍有距离。即使进士科参试者超过平均数,因其中很多人是屡考不中者,竞争力并不强,只是增加了知贡举组织考试的工作量。这年取进士19人,状元待考,实际他要战胜的硬对手仍只18人。

  据《记考》卷二六引《册府元龟》载,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正月壬子,对诸道贡举人石熙载等三百余人于万春殿。大概是经过后汉的整刷,地方官选送时把关严起来了,于是延至后周时,参加考试的人数又大为减少。这300余人即令都是进士科的参试者,其实也不算多。这年取进士10人(同上),状元未见记载,他要战胜的对手才9人。

  据《登科记考》,整个中原5朝,每次考试所录取的进士一般为几人到十几人,最多的一次是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为25人,算破天荒了。

  这参加考试的人数少,又有两个主要的原因。其一,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的多数读书人已经丧失了参加科举竞争的热情。一般说来,国家越是统一,政治越是清明,人们,特别是读书人就越是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越是跃跃欲试,积极参加各种竞争,希望能寻找机会一展才智,建功立业。五代时期,国家分裂,政局动荡,不仅严重地影响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挫伤了读书人参加科举竞争的积极性。上引姚洎奏章“曩时进士,不下千人”等语正好能说明这一点。

  其二,年年开考,又将少数愿意参试者分散开来。唐代也是年年开考,但那时国家统一,几乎每个读书人都积极参试,贞元七年(791年)状元尹枢夺魁时已70余岁(见《登科记考》卷一二,总第457页),可见唐代读书人参与科举竞争的劲头之大,即使年年开考,每次参加考试的人数还不是太少。五代这样一分散,平均每次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就少得可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