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师观后感精彩8篇

时间:2023-06-20 16:52:33 | 作文来源:小练笔

《大会师》通过电影这一大众文化的艺术载体,必将使全国观众对长征有一个更加全面、完整的认识,借鉴历史,抚今追昔,缅怀先烈,不忘初心。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大会师观后感精彩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会师》观后感 篇一

《大会师》作为讲述红军长征历史的一部优秀作品,以四位主人公的经历为线索再一次以逼真的场景展现了红军长征时期所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展现了红军老前辈坚定信仰跟党走,不怕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的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展现了红军老前辈坚定的意志与高尚的品德。作为军校学员观看这样的红色电影,对于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坚决跟党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观看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与感触,现就个人感悟总结如下:

一是党指挥枪是我军永不变的军魂。党指挥枪,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自从在三湾改编将支队建在连上形成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到现在,这一规定已经经历了八十余年的风雨考验,但却始终坚持了下来。在红一、四方面军汇合之初,张国焘凭借自身人多枪多对刚刚经历多次围剿而疲惫不堪的中央红军不屑一顾,甚至在由中央政治局一致决定的军事行动上故不执行以致延误战机,多次向中央要职务、要权利、要地位,以致最后公然带队伍南下另立“中央”。这明显是“枪指挥党”的错误行径,但是伟大的共产党人、全体红军战士并没有因为他枪多而放弃抵抗反而是坚决拥护党中央决定、跟党走,坚决与张国焘的错误行为作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实现了三军大会师。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党指挥枪不是一个人定的,而是全体红军战士共同认可的,是不可动摇的,是经历过历史考验而形成的不可改变的规定。谁要在这一原则性问题上打折扣、不执行,谁就会被全党全军所抛弃,被历史车轮所碾压。作为军校学员的我们就应当以现今开展的“维护核心,听从指挥”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自身政治觉悟,坚决做到时刻跟党走、做党的忠诚卫士。

二是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是不可逾越的。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是由党委统一领导、党委集体领导和首长分工负责三部分共同组成。这一领导制度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正确的制度,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制度的体现。在影片中,张国焘凭借自身红军总政委的身份擅自更改已由中央政治局一致决定的军事行动而攻打南下四川,致使我红军战士在攻打四川时受到敌人猛烈攻击、损失惨重,极大损失了我红军力量。这件事说明了即使是权力再高的军政主官也要坚持党委的统一领导和集体领导,也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和集体领导下根据职责分工开展工作,而不是擅自更改党委做出的统一的决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避免决策上的失误,最大限度的维护好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制度和党的权威,才能为实现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三是思想政治工作要时时做,要做到基层官兵心中。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军特有的一项政治性工作,是党对军队实施思想领导的重要途径,在我军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影片中我红军战士之所以坚定信仰跟党走与张国焘的错误行径坚决斗争,正是由于我军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了官兵身边,让全体官兵明白我们这支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是为了民族独立、国家解放而奋斗的,是一支坚决听党指挥的军队。所以当张国焘叛党时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坚决跟党走、听党的话,坚决与张国焘的叛党行为作斗争。所以这正说明了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其强大的功能。现阶段的人民军队面对着更加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各种不良信息正在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我军的建设与发展。因此,现在我们更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时时做、做到全体官兵心中,使全体官兵从心中对我党我军的制度、理论、规定真信、真学、真实践,充分发挥我军政治工作的“两个服务,三个确保”的强大作用,为实现我军新世纪新阶段“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和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发挥重要作用,使我军成为我国一道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的钢铁长城。

四是新时期的军校学员的我们要做好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制度的传承与发扬,自觉学习党的先进理论。党领导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久经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军事制度和我军特有的优良作风、革命传统。当前我军正在为实现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而努力奋斗,全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深入推进。要深入推动我军革命化建设,就要坚持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使之融入到我军官兵的日常生活训练之中,紧紧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大历史性课题做好传帮带工作,使我军官兵由被动理解、被动遵守逐步转变为主动理解、主动遵守。作为现在的军校学员、未来的军队干部,我们在实现军队革命化这一征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帮带上影响很多人,所以我们使命光荣,责任巨大。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原原本本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两学一做”常态化教育为契机学习党的先进理论成果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主席的重要论述,学习党史军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做到真信、真学、真实践,自觉服从并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做一名合格的军队干部,做一名优秀的优良传统示00分钟,艺术地再现了红军将士的铁血征程。影片中既有过草地、爬雪山等波澜壮阔的大场景,也有气势恢弘的战争戏,既有鲜活立体的个体展现,也有催人泪下的团队故事,既有领导人高瞻远瞩的大智慧,也有战士们团结一致的小温馨……

本片特别采用老少配的创作班底,导演安澜是原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副厂长,执导创作过多部红色主旋律题材影视剧,是同类题材中名副其实的大佬。主演班底采用年轻演员挑大梁、老戏骨保驾护航的阵容组合,主演王晖、侯祥玲都是演技扎实的戏骨,而新生代演员于洪林、郝帅等一众小鲜肉则是片中的颜值担当,著名演员侯勇在剧中出演贺龙元帅一角。

《大会师》观后感 篇二

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也为了让党员同志重温红色岁月、缅怀革命先烈,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通过学习革命先辈的优秀事迹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和研发中心党支部党员同志一起去观看了《大会师》这部讲述红军长征历史的电影。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大会师》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四方面军的懋功会师,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的吴起镇会师,以及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大会师,全片详细揭示了长征途中红一、二、四方面军从合到分,从分到合,艰难北上,最终胜利集结汇合的光辉历程。影片充分展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红军高层领导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敢于斗争,实现长征胜利的宏韬伟略,反映了以刘志丹、习仲勋为代表的南梁革命老区、陕北革命根据地人民为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奉献精神,同时又恰当展现了历史大潮中、基层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和所表现的信念、情操、精神及扣人心弦的情感故事。

借鉴历史、抚今追昔。在接近两个小时的过程中,大家一起用心认真地看完了整部电影,除了对红军长征有一个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以外,在缅怀先烈的同时也淬炼了我们全体党员同志的政治立场与革命信仰。影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红军战士们为什么一致同意要追随中央“北上”?枣儿等几个年轻人为什么要参加长征?又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在长征途中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在当代中国,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极其重要。片中毛泽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是你们这些普通战士,用信仰和生命完成了伟大的长征,缔造了长征精神。 ”毛主席明确指出了信仰的伟大力量,而坚定的信仰正是上面问题的答案。在今天经济飞速发展,但国际矛盾和国内社会问题纷繁复杂的中国,全体党员同志们不断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团结一致锐意进取,理应成为全社会共同进步的先锋力量!

大会师观后感 篇三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会师_____周年之际,学院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共同观看革命历史电影《长征大会师》,影片以史诗般的恢弘巨制、新颖深厚的精神开掘和新鲜独到的细节呈现,向世人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壮阔历史画卷。

这部红色历史大剧,令人感慨,发人深省。它用大量鲜活生动的事例,诠释了一个真理:长征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纪念长征,我们要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改革开放,走好新时代的长征之路!

关于长征的题材,从电影到电视剧,已经有了不少,但是真正以三军大会师为主要题材的电影作品,《大会师》应该是第一部。该片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不仅表现了长征这个人类历史上伟大壮举的艰苦卓绝,而且揭秘了红一、二、四方面军从合到分、从分到合,艰难北上、胜利会师的光辉历程,同时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红军领袖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最终实现胜利会师这条主线进行了十分清晰的再现。其中关于作战的场面,诸如百丈关、直罗镇、会宁城、山城堡等著名的战役战斗,写得悲壮惨烈、气壮山河。

《大会师》之所以感人,还因为作品不仅把笔墨用在关注领袖上,而且浓墨重彩地写出了一批普通战士的命运起伏和情感故事。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征战,要靠具有理想和信仰的红军部队才能完成。一方面需要像毛泽东这样的军事政治领袖的领导和正确决策,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一个个普通士兵的英勇奋战。《大会师》就在展现领袖人物的同时,写出了诸如枣儿、书同、邓承武、石传一等一批青年战士投身革命参加长征,在红军队伍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动人故事。它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过去写重大题材容易忽略对普通战士活动的描写的窠臼。正是基于这一点,这部作品赢得了很多青年观众的喜爱和认同。这一成功实践证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不是非得人物显赫、事件重大不可,只要把小人物写好写活,也可以实现小中见大的非凡艺术效果。

一部优秀的作品再现历史的时候,不应该是简单的描摹,而应是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作。在这一点上,《大会师》可以说别具匠心。影片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加上大量催人泪下的细节,营造出深情悲壮的审美效果。比如,女战士枣儿牺牲时,敌人的子弹打中了她胸前佩戴的黄花。顷刻,殷红的鲜血侵染黄花,花朵由黄变红,枣儿悲壮倒下。还有过草地时,红军战士在即将被泥潭沼泽吞噬之际,仍不忘脱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留给缺少衣服的战友。画面里,举着一块银圆党费和党证的手渐渐下沉,只剩一顶军帽漂在水面上。这些极具象征意义的表现方式都是对英雄、对理想、对信仰的由衷赞颂,它与战场上的冲锋陷阵一样震撼心灵,荡气回肠。

我们共产党人不能忘记初心。但究竟什么是初心?千千万万的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用他们英勇牺牲和无私奉献的壮举,对此作出了深刻的诠释。不可否认,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某些文艺作品沿着“去历史化”的错误方向,走向了一个极端。而《大会师》与这种“去历史化”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创作者坚定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寻找到了文艺作品表现历史的正途。从这个角度看,《大会师》就是一部展示共产党人初心的优秀教科书。

《大会师》观后感 篇四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巍迤腾细浪,乌蒙滂沱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主席的诗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激昂雄浑的历史画卷。长征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壮举,长征是中华民族的一座精神丰碑,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电影《大会师》向世人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壮阔征程,为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一部极其生动的教材。

《大会师》通过电影这一大众文化的艺术载体,让我们对长征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电影重现了红一、二、四方面军艰难北上、胜利会师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红军领袖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实现长征胜利的历史脉络。

长征从突破湘江到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到飞夺泸定桥,再到爬雪山、过草地……红军在物质短缺、装备落后,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等极其艰苦恶劣的环境下,历时两年,行程万里,最终到达陕北胜利大会师,让人深刻认识到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要有流血和牺牲的。无数先辈越过千山万水,克服重重阻隔才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长征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于心。

优秀的文艺作品之所以感人,还在于电影对基层人物的生动刻画。片中浓墨重彩地呈现出一批普通战士的悲欢离合,枣儿、书同、邓承武、石传一等四名角色,他们从普通的乡野青年到投身革命成为参加长征的红军小战士,他们英勇作战、不畏牺牲,这种变化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红军队伍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这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让我们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既需要毛][主席等一批党的领导人的正确决断,也离不开无数普通战士的奋勇拼搏、冲锋陷阵。我们的党,正是由千千万万的党员组成的,每个党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不惧困难,才能让我们的党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大会师》就是一部展示共产党人初心的优秀影片。红军战士在革命征程中将自身的人生抱负融入到民族解放的宏大事业中去。在和平年代的今天,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更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坚定地把个体理想融入到实现党的宗旨和理想中去。

《大会师》观后感 篇五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看了电影,电影结束出来时,我的脚步缓慢而沉重,心潮像起伏的波浪,脑海里不断地回响着刚刚学过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胜利会师,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我们暂且不说红军在这其间遭遇敌人的一次次围、追、堵、截,单说走过的行程就足以让世人瞩目。据美国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平均每天行军70华里……试想: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这能说不是奇迹吗?我的眼睛湿润了,心儿早已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长征路上遵义城里,中央召开会议,批判了王明的机会主义路线,确立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以及毛主席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军民激动万分,同声高呼:“红军得救了,革命得救了……”。于是,红军在毛主席的亲自指挥下,声东击西,放弃遵义再回收遵义,获得了长征途中的第一个大胜利。之后,红军四渡赤水,运动歼敌,终于变被动为主动,扭转了战局。当敌人总指挥穷凶恶极地赶到金沙江边时,红军早已渡江七天了。接着,红军又顺利地通过了彝族区,战胜了天险大渡河,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爬雪山、过草地、煮皮带、挖草根……这支英雄的部队突破腊子口,直插六盘山,终于到达陕北胜利大会师。至此,伟大的长征越过万水千山彻底胜利了!正如百战疆场的老将军张爱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回首向来风雨路,万里长征任疾驰……长征取得的胜利充分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产生伟大的军队、伟大的战士,也才能取得伟大的胜利。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让这种精神薪火相传,就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把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大会师》观后感 篇六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大会师》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四方面军的懋功会师,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的吴起镇会师,以及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大会师,全片详细揭示了长征途中红一、二、四方面军从合到分,从分到合,艰难北上,最终胜利集结汇合的光辉历程。影片充分展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红军高层领导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敢于斗争,实现长征胜利的宏韬伟略,反映了以刘志丹、习仲勋为代表的南梁革命老区、陕北革命根据地人民为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奉献精神,同时又恰当展现了历史大潮中、基层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和所表现的信念、情操、精神及扣人心弦的情感故事。

借鉴历史、抚今追昔。在接近两个小时的过程中,大家一起用心认真地看完了整部电影,除了对红军长征有一个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以外,在缅怀先烈的同时也淬炼了我们全体党员同志的政治立场与革命信仰。影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红军战士们为什么一致同意要追随中央“北上”?枣儿等几个年轻人为什么要参加长征?又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在长征途中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在当代中国,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极其重要。片中毛泽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是你们这些普通战士,用信仰和生命完成了伟大的长征,缔造了长征精神。 ”毛主席明确指出了信仰的伟大力量,而坚定的信仰正是上面问题的答案。在今天经济飞速发展,但国际矛盾和国内社会问题纷繁复杂的中国,全体党员同志们不断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团结一致锐意进取,理应成为全社会共同进步的先锋力量!

大会师观后感 篇七

作为中国革命的一段壮丽史诗,中国工农红军历经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历史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座精神丰碑。革命历史大剧《大会师》揭秘了红一、二、四方面军从合到分、从分到合,艰难北上、胜利会师的光辉历程,同时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红军领袖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最终实现胜利会师的主线进行了清晰再现,展现了红军老前辈坚定信仰跟党走,不怕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的伟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也展现了红军老前辈坚定的信仰、坚强的意志与高尚的品德。作为工信部直属高校党员观看这样的红色电影,对于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坚决跟党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观看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和感触,现就个人感悟总结如下:

党指挥枪,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党永远不变的灵魂。自从在三湾改编将支队建在连上形成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到现在,这一规定已经经历了八十余年的风雨考验,但却始终坚持了下来。在红一、四方面军汇合之初,张国焘凭借自身人多枪多对刚刚经历多次围剿而疲惫不堪的中央红军不屑一顾,甚至在由中央政治局一致决定的军事行动上故不执行以致延误战机,多次向中央要职务、要权利、要地位,以致最后公然带队伍南下另立“中央”。这明显是“枪指挥党”的错误行径,但是伟大的共产党人,全体红军战士并没有因为他枪多而放弃抵抗。这说明党指挥枪不是一个人决定的,而是全体红军战士共同认可的,是不可动摇的,是经历过历史考验而形成的不可改变的规定。谁要在这一原则性问题上打折扣、不执行,谁就会被全党全军所抛弃,被历史车轮所辗压。作为信部直属高校党员的我们,就应当以现今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自身政治觉悟,坚决做到时刻跟党走、做党的忠诚卫士。

影片中,红军战士过草地时,一名战士在即将被泥潭沼泽吞噬之际,仍不忘脱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留给缺少衣服的战友,那一只举着一块银元党费和党证的手渐渐下沉,只剩一顶军帽飘在水面的场景顿时让我泪目。女战士丁幺妹牺牲时,敌人的子弹打中了她胸前佩戴的黄花,殷红的鲜血浸染黄花,花朵由黄变红,幺妹悲壮倒下,再一次让我潸然泪下,鲜红的国旗是多少战士!我们共产党人不能忘记初心,初心就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用他们的英勇牺牲和无私奉献换来的人民大众的幸福生活。要做到不忘初心,就需要时时学习,做好自我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特有的一项政治性工作,影片中的红军战士之所以坚定信仰跟党走,与张国焘的错误行径坚决斗争,也是因为我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了基层,让全体官兵明白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是为了民族独立、国家解放而奋斗的,是一支坚决听从党指挥的军队。所以当张国焘叛党时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坚决跟党走、听党的话,坚决与张国焘的叛党行为作斗争。所以这正说明了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其强大的功能。现阶段我党面对更加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各种不良信息正在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影响着我党的建设与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现阶段更需要时刻牢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在深入回顾我党发展壮大艰辛历程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同时,时刻做好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增强自身对党的感情,真正发挥党史的宣传教育和助推追赶超越的作用。

《大会师》观后感 篇八

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了历史潮流,把握了历史机遇的结果。也是全中国人民历史性的选择。但是我感觉这个电视剧并非大作,无论是尊重历史还是艺术创造上都有很多不可原谅的瑕疵。

“包座”和“腊子口”两个重要战役有失艺术亮点,打包座是场硬仗,最后歼敌4000,俘虏800。可我们看到的就像一个连在打一个,几十个人机关枪和手榴弹一顿乱扔就结束了。没这么省钱的。再说这场战斗是红军一个军对一个精锐旅,想当一个师级编制,张国焘一看这仗打的这么痛快、顺利,头脑发胀了,开始想挟持中央搞山头了。这是张国焘当时具有军事优势,的一个重要揭示点。剧中竟然没有表现。打腊子口,后来聂荣臻讲要是他占领这个要塞,就一个营都能挡住十万大军,可是我们就轻易打下来了吗?这其中有很多精彩的历史片段,比如到敌人背后面偷袭,有一个叫“云贵川”的苗族小战士用钩子攀岩带领迂回部队攻上去的。面对“关非不险,路非不难”,我们的指挥员和战士不仅斗志勇猛,而且智慧都用到家了。怎么就没能用艺术形式表现一下,该抢眼球的的地方不会抢。

再说对张国焘的评价,我看了很多回忆录和网上的文章,我们不必要评价张国焘如何如何。我所关注的就是历史是怎么演绎的,我想看到事件发生的历史逻辑,从中我们找到其中的偶然和必然的联系,以至于能够真正了解历史,正确看待历史,并汲取科学思维的营养。

我在几年前就零零碎碎地看了张国焘所著《我的回忆》。我们的历史知识都是经过前人过滤再传给我们的,很难找到一部真正反映史实的信史,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朝历代的政权对历史科学有太多负面的干预,什么是该写的、什么是不该写的,只由几个人甚至是一个人说了算,可是历史科学应该是以恢复史实为目标的。就像当年毛泽东去世时,在公布的照片上把位置全都把人处理掉了,这不是尊重历史。我年轻的时候就看出来,这不是科学态度。

我看了网上一些文章,感觉其中的看法应该让大家了解,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也是共产党人优良品质的表现。我在此借用整理给大家看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中,张国焘的资历可以说是最老的,当然,毛、董和张都参加过一大,但毛、董二人只是作为地方党的代表出席会议,而张则是代表党的创建人陈独秀,是会议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之一;张国焘1916年入北大,赶上了新文化运动,开始与陈独秀、李大钊交往,真接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他是中共一大、四大、六大的中央委员,四大和六大的政治局委员,他与列宁、斯大林有过直接的会谈,这在中共领导人当中并不多见。从他个人的履历来看,直到1931年他去鄂豫皖苏区,他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决策。

他的阅历丰富极了,除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渊源外,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像五四运动、二七罢工、五卅运动、一大、北伐、南昌起义这些在近代史上有名的事件,张国焘都作为重要角色参与其中,他对于这些事件的回忆也是有相当价值的。

由于张氏长期担任党的高级领导人,使得他的描述有高屋见瓴的功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也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关于苏联对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影响,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余英时先生曾说过:在近代西方国家中,有二个国家对中国影响最大,一个是日本,另一个就是苏联。对这话我是很赞成的,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渊源甚深,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在当时苏俄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自成立那天起,就一直受到这个国家的影响,这样的影响直到1989年5月,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会谈之后才在形式上告一段落。

从张国焘的回忆来看,苏联对中国的帮助偏重于政策指导和人员训练。中国共产党奉苏俄为思想上、行动上的老师,苏俄就此对中国共产党给予指导则是天经地义的。张国焘在回忆中重点提到了威金斯基、马林、越飞、鲍罗廷、米夫几个人。由于当时的交通、通讯的不便,使得苏俄对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的政策只占有理论上的优势,而他们对中国的实际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让莫斯科派驻中国的几个代表人物相机行事了。

在这几个人物中,鲍罗廷的影响最大,因为他在中国期间,正值国共两党合作的蜜月期,中国共产党在那时还只是一个小党,借的声势,与其合作来发展壮大自己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多少带一些“右倾机会主义”的味道,就是说生怕得罪,于自身的发展不利。鲍罗廷的重要性在于,他强化了这一政策的合法性。

在1927年4月,对共产党人实行镇压的时候,鲍罗廷和中共的领导人们也只是提出联合的左派打击,从根本上还是希望维系国共合作的。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政策行不通,八一南昌起义就是对这一政策的反动。所以南昌起义的意义不仅在于中国共产党走向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也代表着20年代苏俄对中国政策的破产。

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这次会议在中苏两党的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这次会议开始,苏联对中共的帮助由偏重于政策指导到政策指导和人员训练并重的局面,后来许多在中国共产党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都在这前后前往莫斯科受训,除张国寿的回忆外,杨尚昆、武修权的回忆录中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在西安事变中,苏联对中共的影响是最富戏剧性的。张学良捉蒋后,中共上下(除周恩来之外)都是一片喊杀之声,下面是张国焘在回忆中的有关记载:

1、平素持论温和又不多发议论的朱德竟抢先表示:现在还有甚么别的话好说,先将那些家伙杀了再说。一直在那里狂笑的毛泽东也接着表示:“这件事我们应该站在后面,让张杨去打头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