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优秀7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白话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边城》读后感【优秀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边城》读后感 篇一
近日拜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这部小说,虽然整部小说不长,但却带给了我无与伦比的感觉。
小说一开始就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清新、朴素、平淡的氛围,让人对这片湘西乡间风景充满了向往,但也在一开头,就奠定了全文一种悲剧色彩。翠翠母亲生下她后在河边喝水致死,父亲也服毒而死,给全书带来一种淡淡的忧伤。
爷爷、黄狗、渡船就是翠翠生活的全部。虽然生活很清贫,但翠翠很快乐,单纯地生活,从不发愁与动气。文中讲述的是翠翠那段含蓄而又未能捅破的爱情。但是爱情并不能代表全文。从文中,我读出的可能是乡村大自然的美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兄弟之间的爱憎,淳朴的民风……
作者为我们营造出“茶峒”这个小山城的同时,也给我们写出了翠翠一家的孤单与悲凉。“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的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翠翠心中的“凄凉”是一种乡下少女的清纯、萌生情愫却又不敢表达、茫然无助的痛苦与凄惨。事实上,翠翠这种朦胧、淳朴的情思早已在12岁的那个端午节发芽,对于当时的二老仍然记挂着。例如在十五岁的端午节上,爷爷仍然记着翠翠十四岁时候在大老家过端午节的情形,而翠翠却仍然怀念的是12岁的端午节,那个与二老不期而遇的端午节。但后来翠翠的爱情终究破碎,充满了悲剧色彩,全因人在根本上无法沟通。大老二老都爱翠翠,但后来大老丧命、二老出走、爷爷离世,导致二老与翠翠的爱情,还未捅破就仿佛已经结束。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给我们的不止是小城的“优美“,更告诉我们的是当时的人们封建思想尚未破除,相爱的人心生爱慕又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才有了这许多的误会。相爱的人最后却和幸福擦肩而过,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悲伤和缺憾。
《边城》读后感 篇二
拿起《边城》这本书,它的封面中透露着一股朦胧与平静,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抚平了你蹙起的眉头,抚去了你内心喧嚣的迷雾。它朴实而富有诗意,像一个经过时间沉淀的老人自然纯净。
《边城》主要围绕渡般女孩翠翠与船总家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三个人的爱情悲剧展开。在现实生活中,兄弟二人喜欢上同一个女孩,大多会因此产生嫌隙互相疏远。然而在那个朴实的茶峒小城,这兄弟两人却选择了公平竞争。大老天保在察觉翠翠喜欢的人是自己的弟弟后,选择从中退出,但因抑郁而不幸坠河而死。因船总顺顺心中有了嫌隙不愿让二老娶那个间接害死大老的女孩为妻,翠翠的爷爷又被傩送误会,所以这个年轻人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留下翠翠一人。
在我看来,《边城》这本书过于平淡,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也没有那种跌宕起伏的情节。说起沈从文《边城》的语音特点,就不免想起汪曾祺的一句话:“《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即不似初期那样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它很真实,它只是在慢慢地向你讲述一个故事,故事讲完了,它也就离开了。然而总是该留下些什么吧,我这样想。那么它究竟留下了什么呢?
质朴,应当是它留下的,在茶峒小城中,沈从文对于环境的描写是自然的,“空气中有泥土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要休息了,只有杜鹃叫个不停。”作者平实的语言,却最能体现那种黄昏时的静谧与倦懒,也最能突显翠翠的心事。
小城中的人,自当也是同样质朴。在这里,有从来不肯收别人多余船钱的老船夫,有天真烂漫的翠翠,有乐于救人的好青年傩送,有踏实肯干的天保。对于这些人物自然而然的刻画,让你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应当,他们本该是这样的人,他们也正是这样的人。多一分则刻意,少一分则不足,一切都那么恰如其分。边城就像是陶渊明在诗歌中追寻的世外桃源,那么美好却又那么不真实,这也是沈从文通过《边城》怀念以及向往的。
在故事的徐徐发展中,沈从文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似乎并不是那么美满的结局“到了冬天,那个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了!”
读到这里,我不禁十分好奇,那个翠翠深深牵挂的傩送,到底有没有回来。如果他回来了,那么他们两个人还会在一起吗?如果他们在一起了,两人是会选择忘却过去的一切重新开始,还是会把误会深埋心底让它滋长发酵,腐蚀他们的爱情?如果傩送没有回来,翠翠是会一直等下去,还是会另嫁他人。我不知道,试想过无数种可能,却依旧是觉得不够满意。也许,只有留下这么一个悬念,留下一个苦苦等待的女孩剪影,才会让我们有所期待吧。
《边城》确实平淡,却也胜于平淡。它只在你心中,留下浅浅的斑驳旧影,留下一片宁静平和。夜很静,月很净,《边城》在寂静中远去,我们在寂静中寻找《边城》。
《边城》读后感 篇三
关于《边城》的创作动机,沈从文先生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人性美。
在小说中,“平等”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尊重与互爱互助是淳朴的湘西世界孕育的美好品质。在边地这个幻想中的地方,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相待的,并且动物也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份子。
在小说中的边地,人与人之间是存有差异的,包括地位的高低和财产的多寡,但是人与人之间是没有歧视的,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例如第二章中引出的边地的妓女,如果说在现代出卖身体的妓女的地位是低下的,则这里作者反其道而用之,却说出卖身体来赚钱的妓女也是浑厚的,甚至会和水手发生真正的感情,不能用现代的鄙视的眼光来看待边地的事情。第四章有一个很有趣的片段,是承接第二章中妓女与水手的故事,金亭吹呼哨,然后他的相好的妓女就停止了唱曲子的表演,这无疑是妓女与水手发生真正感情的佐证。妓女心中也可以有心爱的人,璞玉般的人性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有了爱、有了人格,一下子妓女的形象也就高大了起来。
老船夫靠着公家的“三斗米,七百钱”就够了生活的口粮,并不再屑于过渡的人的报酬,在第六章中老船夫甚至让翠翠抓住那个施舍老船夫钱的过渡人,仅仅是为了归还他的钱。除非他人婚嫁要过渡,给老船夫的喜钱,老船夫才不得已收下,并且还要用这些钱来买茶叶和草叶,来回馈过渡的人。可以看出老船夫是有人格尊严的,尽管生活有些拮据,仍然不屑于他人的施舍,并且和翠翠满足于当下的生活。
边地人们婚姻观念的开放性,人们能够自己做主选择合适的配偶,而无关乎物质上的利益。在小说的第二章中介绍到,顺顺是掌码头的人,靠着很好的气运,讨了一个略有产业的白脸黑发小寡妇,并且靠着打拼有了八只船,算是边地上一个有家业有地位的人;而老船夫只是一个领着微薄的公家钱的人。但是顺顺一家人没有因为地位和财产的差异而轻蔑过老船夫和翠翠。在第十一章中,顺顺当真请了媒人为儿子大老向渡船的攀亲戚来了,老船夫并没有贪财或者是觉得高攀立马替翠翠答应这门亲事,而是一直将最终的决定权交给翠翠。
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真爱,哪怕是亲兄弟之间同时心意一个女孩,也会用最传统的唱情歌方式来竞争。无论是天保还是傩送,他们中意翠翠都是自愿的,尽管顺顺一直并不情愿翠翠与二老的事情,但这是次要的,最要紧的是当事人双方情不情愿。在第十二章中,大老走车路的事情被二老知道了,兄弟俩之间既没有“照茶峒人规矩,来一次流血的挣扎”,也没有如大都市怯懦男子的情人奉让;兄弟俩相约月夜里轮流去碧溪崌唱歌,凭借歌声来争夺翠翠的芳心。兄弟俩之间的手足之情是看得出来的:如知道大老不会唱歌,二老想帮哥哥唱歌;还有十四章中揭示的作哥哥的大老占了车路的先,无论如何不肯先开口,而是承让弟弟先唱。尽管兄弟俩喜欢上同一个女子,却展开公平的竞争,这也许是茶峒人淳朴性格的很直观的表现了。
在边地任何做出贡献的人都值得每一个人去尊敬,大家对待老船夫的态度便可见一斑。有人称《边城》是“田园牧歌”,我想最重要的是当地民风淳朴,一切都在自然中运行。在第五章中,老船夫和翠翠到城里时下雨了,他们二人为躲雨而前往顺顺家,顺顺家可怜老人跟翠翠生活拮据,送了白鸭子和三角粽。第八章中,祖父上城买办过节的东西,城里的人对待祖父很好,水手会送给祖父一把红枣,很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
再一个体现平等的地方也是很显然的,船夫在我们的印象中,应该地位不是很高的,可是他去世后,不论是有钱的顺顺,乃至认识的人都过来送他入葬,甚至过渡的人都主动捐钱,这里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所谓的地位上的高低的歧视。人们来给老船夫送葬,不正是基于老船夫给他们提供渡船的服务吗,沈先生的故乡是边地的原型,边地有故乡的影子,也有先生成长的痕迹,心灵的寄托。
边城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一个文化概念。在这里,人们在物质上也是有差异的,人们也会有羡慕的心理,但是并不妨碍人们人格上的平等。例如当财主家的妻女渡船时,作者用很详尽地描写女孩子的穿着,比如“脚下穿的是一双尖尖头新油过的钉鞋,上面玷污了些黄泥。绔子是那种翻紫的葱绿布做的……发现了女孩子手上还戴得有一副麻花铰的银手镯,闪着白白的亮光”,翠翠也会羡慕同龄人的穿着。然而,翠翠也有自己的排遣方式,她也会哼着巫师迎神的歌解嘲自己。还有当老船夫知道王团总想要将自己的女儿连同一座碾坊都送给二老,也会发愁翠翠嫁妆的事情,但是他不会不考虑翠翠的感受,哪怕是顺顺请媒人来为大老说媒,也是将主意交给翠翠的。
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动物也是人们生活的一份子。狗的形象比较明显,是翠翠和老船夫生活的一份子。第一次值得玩味的是翠翠跟二老第一次见面,也就是翠翠第一次去看划船时,翠翠误以为二老轻浮她,且二老拿白鸭子吓黄狗,黄狗想追去二老,翠翠说:“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当时翠翠的意思是黄狗你不值得为这个人叫,黄狗作为一种烘托人物心情的事物出现的。狗的形象第二次明显的出现在第十章中,翠翠与二老分别之后,狗去看热闹,又浮水向翠翠过来,翠翠便说:“得了,狗,装什么疯。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慢慢琢磨这一句话,影射的便是前面二老翻船落水的事情了,侧面反映出翠翠对于二老是在乎的。
比如沈从文先生写埋葬老船夫的棺材的时候,列举了“船总顺顺,马兵,翠翠,老道士,黄狗,皆跟在后面”,注意最后竟然提及了“黄狗”,将黄狗与人并列,这难道不是边地的平等意识极佳的体现了吗?关于老船夫的人乃至牲畜,是都有资格去参加葬礼的,并且作者有意在文章中体现出来了。另当地人夸别人唱歌好听,不就是把人比作“竹雀”吗?我能深深地感受到当地人与动物,换言之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那种和谐的关系。
《边城》还体现了一种深层次的平等,众所周知,历史是统治阶级的书面历史和人民的无言历史的两种历史,而湘西人被排除于正统历史之外,在小说中湘西世界的历史长卷缓缓展开。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故土的理想化,所以小说寄托了沈从文对故乡的怀念,对淳朴民风的怀念。从网上查阅资料得知,大老天保一开始走的车路——托人说媒,是汉人的“父母之命”,天保一开始错以为只要老船夫同意这门婚事就能成,而没有看重翠翠的意见。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最后商量的选择是走马路——在山头唱歌,这是苗族人的传统,苗族人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随着清雍正“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原有的民风正在慢慢地改变。《边城》的文学史意义有一点,沈从文的文化批判是用“梦”和“真”构成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对照,让人们从这样的途径去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目前处于堕落处”。
沈先生小学文凭,他和绝大多数作家的区别在于他作品的丰富度来源于生活经验而非学识;《边城》中的一景一物该是他生活经历的搬照了,传统的湘西生活需要一个人来描写,而沈从文先生无疑是合适的代言人。“平等”之观念是寄寓自然、健康、和谐人际关系的“湘西世界”的自然流露,给湘西民族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美德和新的活力,让我们得以观照民族性格的重塑和未来走向。
边城读后感 篇四
一本《边城》,使湘西走进了世人,也将湘西的美景和风情写入了人心,我怀着书中的“爱”与“美”,走进了沈从文在书中描绘的“故事”与“美景”。这本书一直在我父亲书架不太起眼的地方放着,大概有十多年了吧,但却又不知道多少次的不经意“遇见”,让它总能在我的记忆里出现,过去总能听到有人说起沈从文,说起这本书,可惜我从来没有翻看过,让它在冷冷清清的书架上成了摆设,也许,是因为无数次不经意的“遇见”,也许,是因为它总能出现在我的记忆里,又也许,是冥冥之中的不可抗力,让我阅读了《边城》这本书。初读时,只觉得平淡无奇,并没有吸引眼球的情节地方,不过,我很快就被书中“美”与“爱”给迷醉了。
书中最让我感触深刻的是一个简单而又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我们最应该珍惜的美好。女主角翠翠,是一个无爹无娘无祖母的三无孤儿,唯独有一个撑渡船的祖父相依为命。天真、善良、勤劳、感恩,对美好回忆充满向往,是翠翠的代名词。在一席水中,在群山环绕间,她撑着渡船,唱着小曲,在山水间吟唱。船总的儿子傩送在月下“走马路”、“唱情歌”,只为博翠翠一笑。沉思静想,只觉得恬静、美好、远离了纷争,便有了无忧无虑的美好。
《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摊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正是通过抒写故事中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真感情,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居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让当代青年人认识到生活的真谛不在于有多少的荣华富贵,不在于这个社会是让人多么的心醉神迷,最重要的是心中揣着一颗纯真而又感恩的心,这颗心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美。
边城,处处散发着人们的质朴、善良、勤劳。一切都是那么和谐,那么的美好,人们从不会因个人私事而发生争吵。他写的是一种真实,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它让我们觉得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然而它展现给我们的是,天真、善良、感恩、纯朴。
自古“百善为孝先”,当看到翠翠和爷爷两人相依为命,体贴入微,谁也离不开谁,互相体贴关照。端午节来临之时,为了守船,又为了翠翠能去看船,便找出种种理由说服翠翠让自己留下,可翠翠不忍心把祖父留下,认为要看两人去看,要守两人去守,让人体会到祖孙二人深厚的亲情,也体现了翠翠对爷爷的关心,然而,这种善良、感恩与淳朴与当今社会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今的青年人作为未来的传承者和创造者,虽然在物质生活上提升了,但思想懒惰了,内心浮躁了,面对困难和压力的抵抗能力也变得软弱了,导致了我们失去那时的纯真、善良、纯朴与感恩。这个故事值得忙忙碌碌的我们去深思。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要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这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情操。因为这是我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边城的人,是具有喜怒哀乐的淳朴的山里人,他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人群中的一个影子,他们生活的圈子虽然疏远了一般的社会,但天真与欢乐、善良与淳朴、眼泪与感恩,在一种爱恨得失之间,揉进了这些人的生活里。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在这忙碌而又嘈杂的生活中,让人迷失自我的事物太多,几乎将自己的内心侵蚀,启示我需要一个安静的时间慢慢地审视自己,明辨自己的言行,使自己清楚地认识自己,细细的为心灵构划蓝图。合上这本书,我想,我收获了自己的“边城”。
《边城》的读后感200字 篇五
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边城读后感 篇六
中时第一次读《边城》,急匆匆地,有点心焦,只顾着在书中找寻翠翠的爱情命运,读完之后大发感慨、叹息、伤感。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一开始我对于翠翠在那美丽的黄昏所感觉到的“薄薄的凄凉的味道”很不理解,想了许久,似乎有了点模模糊糊的感受。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一直记得那种感觉。
第二次读《边城》,我已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在文学院接受了点文学熏陶,于是不再急于情节,细细读来。看到的不再仅仅是翠翠、傩送以及天保的爱情故事,而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放在了书中描绘的宁静、美丽的世界里,品味那淳朴、善良、真挚的人性之美。读完之后还阅读了沈从文的传记和一些赏析文章,知道了沈从文对那片土地的特殊感情,知道了他的古朴的写作语言精炼生动而又贴近生活。这以后再回顾《边城》,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今天三读《边城》,即将大学毕业的我已经积累了许多文学理论知识,但我却只能默默无言。心静如水地读完,依然有一种淡淡的心酸缭绕心间,久久不能释怀。“美丽会让人心变得脆弱”,我忽然想起这么一句话,顿觉深有同感。
沈从文先生在《〈边城〉题记》中写道:“因此这个作品即或与某种文学理论相符合,批评家便加以各种赞美,这种批评其实仍然不免成为作者的侮辱。他们既并不想明白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便无法说明这个作品的得失——这本书不是为他们而写的。……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这才明白对于我来说,默默无言是对的。“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又岂是我所能把握。对于《边城》,我没有妄加评论的权利。虽有溢美之词藏于心里,欲开口言说,才发觉根本找不到合适的言辞来表达。用沈老先生的话来说,这种赞美“不免成为作者的侮辱”,我想受侮辱的不仅是作者,还有《边城》。或许《边城》本身就是《边城》的最好诠释和概括,除此之外,任何的对《边城》的评论都是拙劣的。在《边城》这样的作品面前,只要安静地欣赏,细细品读就好。
去年电视剧《血色湘西》热播,我也曾痴痴守候观看。电视画面唯美,情节跌宕起伏,爱恨情仇,生生死死,可谓精彩动人。当时一直觉得《血色湘西》是根据《边城》改编的,二者很有相似之处。今三读《边城》,不以为然。
我想《边城》不仅是沈从文的故乡,而且是你的、我的、所有人的故乡。
《边城》读后感 篇七
“爱”与“美”,在这个日益庸俗的社会里,变得泛滥、虚伪。相比之下,倘若你跟随沈从文的步伐,你将会在《边城》中看到一个奇异、瑰丽的“湘西世界”。
这是一段凄美动人的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场面,但它是细腻而真实的,像一根细柔的丝线悠悠地牵动你心灵的一角。翠翠与生俱来的淳朴风气使她身上充满了一种远离文明社会污染的人性美,而这幅美好的“湘西世界”是否只为了表现人性美的一面呢?
的确,自始至终我们都无法否认翠翠身上的“爱”与“美”: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她爱上傩送,感情纯洁真挚;以至到了最后,傩送远去,她矢志不渝地等待心上人的归来……这些都是感人至深的纯净与美好。
然而,“边城是一座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庙里,古风犹存,人性纯美,自然的人性美表露无疑。”在这个看似美好的世界,“供奉”、“小庙”、“与世隔绝”、“古风”等字眼,同时透视出那个美好却被传统封建意识笼罩其中的“人性美”。翠翠的爱情仿佛只能在梦里实现,天宝闯滩而死、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傩送离家出走,而她失去这一切后,就只是选择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心上人的归来。这时我想到了文章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推荐作文:
- ·冒险小虎队读后感(8篇)
- ·你好,我的邻居作文150字
- ·疫情防控思政课观后感_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心得体会精彩8篇
- ·姐姐给我的信作文精彩4篇
- ·班级日志【精选9篇】
- ·红色电影观后感优秀4篇
- ·读书的议论文【优秀10篇】
-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八百字精彩4篇
- ·写给老师的感谢话语(7篇)
- ·关于青春奋斗的高中议论文(精彩5篇)
- ·致青春的演讲稿优秀5篇
- ·观看同上一堂安徽战疫思政大课心得体会(优秀10篇)
- ·快乐的春节作文精选7篇
- ·英文书信格式范文8篇
- ·观察花生日记【优秀3篇】
- ·周记作文350字【优秀10篇】
- ·写给父母的一封信(优秀10篇)
- ·七夕节的著名诗句经典10篇
- ·奇思妙想的作文(精选9篇)
- ·教师培训研修日志最新9篇
- ·写给校长的一封信400字【优秀4篇】
- ·劳动节作文300字(优秀7篇)
- ·说明文精彩10篇
- ·呼兰河传读后感800字优秀7篇
-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400字优秀2篇
- ·《天堂旅行团》读后感600字
- ·2023年元宵节灯谜(优秀6篇)
- ·《格列佛游记》读书感悟400字
- ·劳动节作文
- ·918事变演讲稿2000字(优秀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