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优秀9篇)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那么这本书的读后感怎么写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优秀9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一
安娜毋庸置疑是美丽的,她如同芜草丛中的奇葩,她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感情热烈真挚,一种妩媚却真诚,充满活力而且轻盈,聪明又懂分寸的美。她热情感性,八年不懂爱情的生活,使她在遇到真爱时可以不顾一切,断然放弃名誉家庭甚至儿子。安娜,她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她正直不放荡。当她一经接受弗龙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也曾对弗龙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正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她是真诚单纯的,爱变爱的轰轰烈烈,无所遮掩,宁玉碎,不肯容忍自己欺骗。
卡列宁,这个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
这么一个冷酷的政界高官,一个从小便是孤儿不懂得爱只会追逐名利的人,一个让安娜八年后想起便会哆嗦的丈夫!他是现实卑劣的,为了前程娶下毫无感情基础的妻子,冷漠对待安娜与自己唯一的儿子。他,无疑不能给安娜带来她所心心念念的爱情。他和安娜的结合,在我看来,自始至终都是个错误。安娜心中对爱情的渴求与可列宁的冷酷无情完全无法磨合。所以,安娜之后才会如飞蛾扑火式的深爱弗龙斯基,因为他能带给她所谓的爱情。
我想在我看来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己选择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她鄙视那班贵族男女堕落虚伪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美丽的头。
爱,只有简单笔画,却比想象复杂。安娜跟弗龙斯基的爱情,到最后可以说只是单行线。
安娜性格自身有着不可弥补的局限性,她曾对弗龙斯基说:“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变了。在我只有一件东西,一件东西----那就是你的爱!”“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吧!”她变成了攀扶在弗龙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弗龙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义,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可是后来弗龙斯基对她的爱已愈走愈远。她内心永无休止的矛盾与痛苦,她对生活对自己目前处境的迷惘与恐惧。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着一切的冲击。她爱得愈深便愈没有安全感。到了最后,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妇女使用的靠姿色与服装去吸引弗龙斯基的视线。企图牵住他日益冷淡的爱情。
安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龙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伏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当被寄托所有的爱情消失不见,若爱最后只是单行,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二
今天就是七夕节了,在这一个月内也恰好看完了一部关于爱情的小说——伟大的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著作《安娜卡列尼娜》,现在我就来写写我的感想。
当我刚看这本书标题的时候,我本以为它说的是安娜的故事,当我读完之后,才发现这部小说有两个主线,一个是不做作的农场主列文,另外一个则是端庄典雅的安娜,虽然不知道这样形容她合不合适,但在我心中她是一个美丽果敢的女xing,今天我主要说的是安娜的部分。
安娜是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在比较年轻的时候便嫁给了卡列宁,很遗憾的是他们的结合并不是出于爱,更多的,卡列宁娶她是为了政治,为了自己的仕途。尽管如此,夫妻二人也相敬如宾了十几年,直到伏伦斯基的出现,安娜才开始了她真正的爱情。
也许爱情都是在机缘巧合中诞生的,本来为了兄长婚姻而前来的安娜在火车站遇上了伏伦斯基。伏伦斯基几乎对她是一见钟情,而她,也在他眼神中的温情中莫名地有了一股jiqing。车站里有人被火车碾压致死,而伏伦斯基为他支付丧葬费的行为则给安娜留下了一个良好的印象。接下来的几天,安娜顺利地解决了兄长奥布朗斯基和嫂子陶丽的婚姻危机,在舞会上又和伏伦斯基cha出了火花,这一次伏伦斯基再也忍不住,他被彻底迷住了。
当安娜意识到不妥,想要逃避的时候,她慌忙坐火车逃回了彼得堡,只是伏伦斯基也跟着她去了彼得堡,这让安娜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温暖。在彼得堡,安娜逐渐臣服了伏伦斯基的爱情,甚至为了他在赛马场事件后直接跟要面子的丈夫坦白了一切。从那一刻起,她在爱情中着了迷,开始了她对抗社会的第一步。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才意识到她对自己的丈夫有多恨。她恨她所处阶级的虚伪,狠丈夫处处谦让的看似高尚的人格和他对功名利禄的追逐,更恨两人之间的感情的虚假。在对她丈夫坦白后,她痛苦不堪,期待改变,可是丈夫却极力掩饰他们的分裂,给她宽恕,于是便有了接下来她的这段心理活动:
“他多正确呀!他可是个正人君子。”她说,“当然了,他总是正确的,因为他是个基督徒嘛,他是多么的宽宏大量啊!他可真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然而时光的逝去,使我明白了,我无法再自欺欺人下去了,既然上帝造出了我,我就需要爱情、渴望生活,我并不是行尸走肉,我没有罪。可是现在呢?假如他杀了我,要是他杀了我,我是可以忍受一切、宽恕一切的,可问题不是这样。”
她痛恨丈夫为了他自己的仕途,为了他所谓心中的高尚而表现出来的懦弱和什么都不做的宽宏大量,痛恨这个对他没有爱情的男人失去。卡列宁的“高尚”没有给她妻子的婚外情画上句号,甚至加速了他们的分裂。但她不敢离开他的丈夫,因为她知道如果她离开,她会变成一个不守妇道的女人,她会被人羞辱,她会失去自己的儿子,而她不能失去自己的儿子,她更害怕当她抛弃一切时伏伦斯基不再爱她,那时候她将无法生存。生产女儿时的频临死亡曾让她以为死是解脱一切的唯一办法,而当逃离死神后却让安娜义无反顾地奔向了伏伦斯基,她终于奔向了她的爱情。
尽管她过得滋润了,有了爱情的眷顾,她却不再受这个世界的欢迎,纵然有人对她理解,她却无法再在高级社交界中立足。而令我感到痛心还有几件事,支持安娜的那些人不少是真正意义上堕落的人,像曾经支持她的培特西公爵夫人是他人的情妇,却在得知安娜没能离婚还拒绝了和她的来往。还有,伏伦斯基的母亲本来是喜爱安娜的,甚至在得知儿子有一个高级官员的老婆的情妇而骄傲,但当她明白安娜和自己儿子的事影响到了伏伦斯基的前途时她彻底对安娜厌恶了。
安娜为了爱情牺牲了所有的一切,但她却没有获得她想象中的快乐。她不被社交界接受,她没有了自己的儿子,而那是自己最深爱的,同时她每天为担心失去伏伦斯基的爱情而忧愁,心情也是时好时坏,尽管她仍然迷人。
在伏伦斯基获得了丰厚的家产时,我本以为他们会不再困扰,但后来事情却越来越糟。卡列宁尽管对自己曾经的妻子不打不骂,也不对她的'新生活干扰,但他却迟迟拒绝和妻子离婚,不解除对妻子的最后枷锁,在明知道妻子失去儿子无法生活的情况下也拒绝把自己的儿子给妻子,尽管他甚至不怎么爱他自己的孩子。在奥布朗斯基,也就是安娜的兄长再次来劝说卡列宁和她离婚时,卡列宁甚至把这事的决定权交给了一个睡觉后会胡言乱语的法国人,只因他相信这是神的旨意,讽刺的是,他以前是从不信神的,最终他明确告知他不会同意离婚,从这里我能感受到托尔斯泰浓浓的嘲讽意味。
不能离婚,得不到自己深爱的儿子谢廖沙,这一切让安娜痛苦,但这不是压死她的最后稻草。让安娜最终走向灭亡的是她所追求的爱情。她每天都为失去伏伦斯基的爱情而担忧,她受不了伏伦斯基离开她,她受不了他对她的敷衍,受不了他表现出来的对她的一丝丝冷漠,她发现自己的爱情jiqing在变淡,这让她每天都在痛苦。她总是对伏伦斯基猜忌,总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不管伏伦斯基说了多少遍“我爱你”她仍然随便猜忌。在这里我不得不说托尔斯泰对人的思想状况的描写实在是太让人赞叹了,他对安娜在后期陷入癫狂的爱情中的想法描绘太shenru了。有多少次我都为安娜的想法生气无比,人们曾说:爱情中人的智商是最低的,由此可见,但我也能理解这些想法。当两个人如此亲近时,总会莫名地互相伤害,安娜曾有过的那些对爱情的疯狂想法,不正是一个在爱情中陶醉的人嘛?更遑论我也曾有过这些想法,他们是如此真实,让我不得不怀疑托尔斯泰难道还曾研究过我。
当安娜在又一次争吵过后对伏伦斯基说“你会后悔的。”她其实已经后悔了,她想跟他说对不起,但她又总想让自己占优势,她希望死亡结束一切,于是她又去了火车站,卧轨等待死亡,最终离开了人世。她确实赢了,在爱情中赢了,伏伦斯基确实后悔了,后悔到他对生命也不再有任何追求了,只求去塞尔维亚战死沙场。两人从一开始在车站相识,最后在车站结束彼此的感情征途,真是冥冥中自有定数。
列文则走上了一条和安娜截然不同的路,他娶上了他心爱的吉娣,收获了一个美好的结局。而他在小说结尾的思考也许正表明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不过,不管现在碰到什么事情,我的生活,我的整个生活,每一分钟都不仅不会像从前那样毫无意义,而且会有明确的善的意义!
是的,明确的善的意义,这就是生命的意义!而安娜,作为时代里的抗争者,她终究没能逃脱时代的绑架,她的悲剧不可避免。曾经,爱情给了她幸福,但最后也是爱情毁灭了她。多少痛苦,也许一个情字就概括了!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三
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
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和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她的感情真挚强烈,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醒了她长期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安娜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她用她的高傲和勇敢的抵抗上流社会的诋毁和侮辱。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生命,她的生是为了爱,死也是为了爱,她想以死唤回爱的生,这是她的性格决定的。
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外在因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在上流社会只要表面上保持“体面,即丈夫和妻子保持虚伪的正常关系,就算合乎体统和常规。她不愿也不想过这种虚伪和欺骗的生活。卡列宁为了折磨她,拒绝离婚。爱情的破碎使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渥伦斯基的手杀死了她。她看透了那个社会和那个社会的人,对它不在留恋了。
托尔斯泰揭示了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原因,愤怒地谴责了压抑她、摧残她并造成她惨死的社会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势力。安娜的悲剧结局,既体现了她性格发展的逻辑,也体现了俄国生活发展的逻辑,体现了托尔斯泰现实主义的力量。她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四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对安娜这个形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但我觉得对她应该既有赞美又有批判,因为她是一个性格极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积极进步的一面,也有她消极落后的一面。读完这本书,一种苍凉感不觉涌向心头,自己也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_一个不凡的人生。
安娜是幸福的,因为上帝给了她美丽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泼的儿子以及能为她带来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可是每个人对幸福却有着不一样的定义。安娜感到自己是不幸福的,她没有得到理想中的爱情。与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卡列宁,结婚十余年,丈夫地位显赫,醉心功名,也会对她好,可这些“好”只不过是丈夫关注的社会性的`舆论,遵守并履行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为人丈夫对妻子的责任而已,那种生活上的富裕,却难以掩盖心灵上的干涸。
火车站上的相遇,让她已死的心重新点燃。她拥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热流像海啸般向她涌来,冷水与热流的相涌,冲破了她的堤防,让她陷入了爱的泥潭,不能自拔。可是他们的爱情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既违反了婚姻制度,又失去了母亲的职责,最可怕的是他们破坏了上流社会体面的游戏规则。但是安娜却头也不回的拥有了爱情,最后的结局却让人悲悯,安娜自杀了,一个真挚动人,生机勃勃的生命就这样逝去。
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快乐单纯的家庭,快乐生活到与伏伦斯基的相遇,拥有了他们的爱情,而这个爱情却带走了她的一切,包括她的生命。她诚实,勇敢,有人格尊严,她拥有了爱情后,却不能容忍自己原来“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勇敢地向丈夫决裂。她曾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在贵族社会虚伪的污泥中,她追求真正的生活。
安娜的一生是美丽的,她的一生都保守了这种美丽,虽然流言蜚语践踏了她的人格,死亡夺取了她的生命,却没有任何力量改变她内心的持守,她只是很真的做着自己,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她的个性,她的勇敢,使她就像一个天使,只是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不允许。现实很残酷,真诚的人们往往活的很辛苦,她的悲剧也说明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必须遵守它的原则去生活,否则安娜的悲剧将会重现,我们也看到,世上的爱情本就如此,荡气回肠的也有,生死相许的也有,细水长流的也有……,但在爱情面前,没有对错,只有有没有真心爱过。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 篇五
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给予我深刻感受的作品,以悲剧结局,让人震憾回味。《安娜·卡列尼娜》在列夫·托尔斯泰的所有作品中,是写得最好的。《战争与和平》也许更波澜壮阔、更雄伟、更有气势,但它不如《安娜·卡列尼娜》那么纯粹、那么完美。
一个曾经贤惠的贵族妇女安娜,带着她那熄灭的虚无,曾不顾一切痴迷追求的梦幻,奔走在绝望、孤独、褪去美好的末路,最终倒向奔驰而来的火车。她那美丽的面庞、天真的爱情烟灭在呼啸而去的火车铁轨间,消逝在贵族们的唏嘘声中。
这样让人痛心的结局,让我为安娜的天真、美丽、善良感到痛惜不值,为花花公子渥伦斯基对安娜态度由痴情、讨好到欺骗、另寻新欢感到愤慨、厌恶。
《安娜·卡列尼娜》体现的主题是复杂多元的,列夫·托尔斯泰作为一代文学巨匠,他笔下矛盾集中的体现、情感的冲击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得以深刻表达。大多数人们剖析安娜的死是贵族社会死板、禁锢的思想制度造成的结果,而在我看来,她个人的情欲是错误的根源,她那禁不住诱惑的轻信与不经深思熟虑随自己的欲望行事的个性,一步步葬送了自己,可以说,她的天真也叫愚昧。
《安娜·卡列尼娜》引发了我的思考:面对诱惑,理智需要临驾于情感之前,光是松懈、漏洞迭出的抵御是无法让人免于走入歧途的,唯有彻底的、坚定的理智才能让一个人根基牢固,不被情感、欲望的洪流冲走,也不随波逐流。一般来说,一时的快感、暂时的欲望满足往往是招致不幸结局的导火索,《安娜·卡列尼娜》中泛滥的情欲让获得短暂快乐的安娜最终对生活失去信心而葬送生命,在走出书本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相继坠入欲望的陷阱,为了追求那一时的光辉而抹黑未来的人生路呢…看来,理智的完备是一人条漫长的征程,需要人们博览群书,洞悉事物本质,丰富人生阅历,从而达到应对世事安之若素、稳若泰山的人生境界。
我曾想:假如安娜拥有牢固的理智,完全屏蔽掉花花公子的殷情,抵抗世俗的诱惑,结局必会是另一番风景。这样也许不能解放天性、不叫自由、不叫爱情,但是,安娜也能在原有的人生轨道里过她正常惬意的人生。然而,书中也许会有假如,但人生中绝无假如,一个人一旦失足,那便是必然…。.。
以此读后感警示自己在以后人生路上理智慎行。
《安娜卡列尼娜》——幸与不幸 篇六
安娜临死之前的心理独白,堪称十九世纪最精彩的心理描写,很难想象托尔斯泰在写这些段落时处于怎样的状态。记述下这些句子的人仿佛是安娜自己,如果把安娜自杀的部分作为全篇小说的高潮的话,那站在这最高点上俯瞰的似乎不是托尔斯泰,而是死神。
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整部小说,从一开始安娜与其情夫弗龙斯基初次邂逅时,遇到的那个卧轨自杀者,到安娜生产时的性命之虞,紧接着是弗龙斯基的饮弹未遂,再到尼古拉艰难的死亡过程,连作者的自传体人物列文都曾屡次想到过自杀……在安娜下定决心赴死后,小说的节奏陡然加快,以死亡的加速度向前运行,正好与疾驰而来的列车迎面相遇……安娜赢得了这场爱情战役的胜利,代价是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毁灭,“连她的死都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可恶女人的死法”,她永远上不了天堂。
在尼古拉死去的当儿,列文的妻子基蒂怀孕了,托尔斯泰搞的当然不是转世投生这一套,他是想把“死”这个题目写得更为全面,更富张力,光写死,不写生,这不够辩证。列文面对哥哥的死,对死亡的恐惧进一步加深了,但与此同时,“他还是感到不能不活着,不能不爱。他感到是爱把他从绝望中拯救了出来,而这爱,在绝望的威胁下,变得更强烈更纯洁了”。
这或许就是在那个时代男人和女人的区别,男人往往把爱当作通向彼岸的桥梁,无论这彼岸是形而上还是形而下的,而女人则把爱本身视作追求的目的。这种爱可能会被高度形而上化,以填补精神领域的空缺,也有可能走向反面,如弗龙斯基的朋友谢尔普霍夫斯科伊所说:“我们由于恋爱创造出伟大的事业,但她们却总是讲求实际”。很不幸,安娜属于前者。在这种不对位的情感诉求中,她终归是要失望的。
如果,他不爱我,却由于责任感而对我曲意温存,但却没有我所渴望的情感,这比怨恨还要坏千百倍呢!
安娜是个独立的有性格的女人。她爱上了弗伦斯基,觉得过去的婚姻生活是一潭死水,觉得自己的丈夫恶心、虚伪、做作——而弗伦斯基才是真实的、有生命的人。她从不觉得作为一个有夫之妇爱上别的男人是莫大的罪恶,于是她要求解脱。她觉得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爱情。真正的爱情可以赐予她喜怒哀乐,而那些是一个人生而为人最重要的元素。选择和弗伦斯基在一起过有意义的生活,亦或者选择继续呆在丈夫身边做个妇道女人——她第一次出现了思想斗争,不言而喻,她的爱情占了上风。
她的生活支撑就是爱情。在她开始因为她的生活处境而感到痛苦的时候——社交圈子的人们不接受她,她不能和她所爱的儿子谢廖沙在一起,弗伦斯基因为她的处境和他要的生活相矛盾而苦恼——她开始思考她为什么会在那里(和弗伦斯基一起住的房子里)。当她得出她痛苦的根源是身边所爱的这个人的时候,她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在乎弗伦斯基对她的感情,另一方面弗伦斯基又非常苦恼,他的女儿不能随他姓,人们不接受安娜,而安娜又越来越爱和他争吵,于是,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安娜感到弗伦斯基不爱她了,她的思考又更进一步了,她选择了这些痛苦都是因为他的爱情,如果她没有了他的爱情她将要怎么办?她要去哪?她一开始还觉得没有他不行,因此要跟他重归于好;对他的怨恨加深了时她要让他看到她没有他依然能活得很好;对他的怨恨再进一步加深时,她觉得自己要报复他、折磨他。新的思想之路出现在她的脑海——死亡。痛苦的根源是生活,解脱痛苦的途径便是死。独处在房子里的时候,她还害怕死亡——死亡就是黑暗,而蜡烛是照亮她的生活的光。
从她怨恨他开始,因亚什温的一句对赌博的见解,大概是“赌博就是他想把我的每一件东西都赢光,而我也想把他的每一件的东西都赢光”,她开始觉得生活中人们之间是会相互怨恨的,如多莉恨她的丈夫、基蒂恨安娜一样,他们的笑容礼节只是伪装,一切都很虚伪。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的时候,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事实上她赢了,她用她的死——不仅使弗伦斯基后悔一生,也向人们证明了他们的轰轰烈烈的爱情的伟大。
书名虽为《安娜》,却并不以她为绝对的主角,而是两条主线,分别以安娜与列文为核心,通过描写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人物、情感、事件,全面而深刻地剖析了十九世纪俄国贵族阶层的生活状况。小说以爱情及婚姻生活为描述的主要载体,围绕安娜与丈夫阿列克谢、安娜与弗龙斯基、列文与基蒂、斯捷潘与多莉四段感情的发展与结局,借莱温思想的变迁,来表达作者人生观、世界观、爱情观以及他所赞赏的家庭生活观。这些人物各自的生活、工作、人际关系、情感状态,复杂交织成一张大网,覆盖贵族阶级即将没落前的一切社会状况。
安娜,是一个近似完美的女性人物,无论是从外貌、举止、谈吐、学识、涵养、道德等诸多一切书中提及的评判方面,即便从贵族阶级的角度去审视,她也都再完美不过。如若不是因积压在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欲望被弗龙斯基所挖掘出来,她本应获得所有上层人士的欢迎与赞赏,而作者即使在她道德与灵魂堕落至最深处时,对外表与举止方面,依然给予了最高的评价。从这个角度来看,她不是一个值得批判的人物,而是充满了悲剧性的色彩,引发人的怜悯与悲愤,将这股怒火发泄至她身边的人与社会上。
安娜已不再年轻,她是一个8岁孩子的母亲,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她拥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在绘画及工程方面,都显示了一定才华,她甚至能够通读大量书籍并撰写小说。她具有女性拥有的一切魅力,在任何社交场合都能很快成为聚焦点,并轻易俘获男人的倾心,甚至刚结婚的莱文也不例外。她在道德方面也无可指责,对待在车站自杀的工人以及自己的嫂子方面,都倾注了大量的关怀与爱护,对待哥哥的孩子们也都充满着关爱。即便是那些夫人与太太们,出于女性应有的嫉妒,也无法对她生起气来。
然而,所有的这些完美,仅因为弗龙斯基在火车上对她的一瞥,而开始逐渐动摇,随着压抑情欲的释放,而彻底被撕裂。她仅有的不幸,所有痛苦的来源,便来自于丈夫对她的冷漠与虚伪。她的家庭从表面上看,也是令所有人羡慕的组配。丈夫阿列克谢在官场拥有重权,并且事业蒸蒸日上。他只是太过在意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及几乎全身心投入到事业工作,而对家人不管不顾,尤其是安娜。双方维持着表面上的和睦,但已然形成了巨大的隔膜。
安娜简直恨透了他,将她看做一部运作精良的漂亮的机器。若撇除情感的因素,这确实是一台令人称赞政治机器,按照贵族社会及官场对他的所有要求而全心全意地运转着。甚至对家庭生活、对妻子,所需的一切物质需求,也有全部的支持。但,这终究是一部机器,日日夜夜折磨着安娜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灵魂。
一个女人,就像一朵美丽的鲜花,若是得不到情感上的滋,或如玫瑰,会枯萎,在岁月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或如罂栗花,野蛮生长起来,拼命汲取一切露水、阳光,持续绽放令人倾倒的无限魅力,却浑身充满着毒性。
弗龙斯基又有什么错误呢?他是为了追求属于他的爱情呀。他也只是被安娜的美艳所倾倒而疯狂,放弃了自己拥有的一切。他在圈内拥有极高的赞誉,他英俊、潇洒、拥有同龄人难以匹配的才华。他是一位青年军官,前程远大,从朋友,到上级,都希望能够帮助他获得更高的职位。他有着大量的财富,慷慨、大方,愿意帮助所有的朋友,倾掷钱财为穷人建医院。他甚至拥有极高的绘画天赋,并对艺术具有很高的鉴赏力。他内心高傲,像一匹纯良、飘逸的烈马,却能赢得几乎所有人的喜爱。
正如因罂栗花的美艳而误食鸦片,疯狂而不能自拔。他,为了安娜,放弃了所有贵族社会赋予他的一切。他愿意承担贵族社会对他的鄙夷、他愿意离开可轻易获得的光明仕途、他甚至可以断绝与母亲、家人的关系。他可以远离一切,与安娜在国外与乡下,尝试自己无法热爱的绘画与庄园生活。他在巨大的悲痛之下,连生命都无法顾及,两次试图自杀未遂。这些,难道不应该引发深刻的同情与思考?却反而将这场悲剧的全部责任推倒在他身上?
作为安娜丈夫的阿列克谢,就应该受到无情的指责吗?他确实对安娜与儿子漠不关心,他也的确在发现安娜与弗龙斯基的关系后,对安娜愈加冷酷、绝情起来,甚至拒绝离婚,让自己、安娜、弗龙斯基、儿子谢廖扎都无法解脱,被家庭这一巨大的道德载体所压迫、倾轧。无论安娜多么动人、美丽,他只是将全部的心力倾注在事业上,无法对安娜产生爱情,甚至基本的情感关注。他也感受到了全部的痛楚,这种巨大的悲痛甚至使他的道德在宗教层面有了极高的升华,而包容了这造成他事业失败、家庭破裂的背叛。有那么片刻,他甚至怜爱起妻子私底下与他人所生下的孩子。除了安娜,任何人都无法对他进行任何指摘,甚至引发了巨大的同情,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整个生命也被摧毁了。
安娜与弗龙斯基,在追求爱情的路途上,不仅承担着整个社会、一切人际关系的鄙夷,甚至是来自心灵、道德上的重压。前者是次要的,而真正使安娜痛苦挣扎的,是她显然意识到自己正在被这种强烈的情感需要所腐蚀。她徘徊、她抗争,在生下与弗龙斯基的女儿后,也曾下定决心断绝与他的关系,因为她至少还深爱着儿子谢廖扎,这是她直到生命结束前的唯一牵挂。但她却在与自杀未遂的弗龙斯基见面后,彻底堕入无尽的深渊,沦为情欲的奴隶。
她将生命最后的一切,倾注到弗龙斯基对她情感关怀上。这正如疯狂生长的罂栗花,对阳光与养料的需求无限膨胀、扩大,容不得一点点的缺失,否则便会立刻枯萎。她与弗龙斯基爱情的结晶,也都成了她厌恶的东西。所以即使是在远离一切纷扰的意大利,在绘画与艺术之都的熏染下,她也无法获得任何安慰。她也只能安宁那么片刻,便又忧郁起来。这种忧郁与情欲的贪婪,已逐渐成为弗龙斯基的负担,压迫他无法喘息。他们彼此成为对方唯一的灵魂安慰,却依然无法珍惜已逐渐枯萎的爱情源泉,更加放肆地相互汲取着。
他们已经意识到无法这样生活下去,理想中的爱情场景,维持仅仅不到一年,便重新返回原有贵族的社会归宿。在彼得堡、在莫斯科、在乡下,他甚至开始新建庄园,并祈求通过安娜与阿列克谢的离婚来用婚姻的方式,来试图寻找最后的出路。然而,此时的安娜已偏执到双方之间无法融进任何细微的尘埃,怎么可能会帮助他繁衍子嗣。
他们进行这最后的挣扎,却更加快速的陷入这已成为沼泽的荒芜。弗龙斯基不堪重负地想要逃离,却被安娜束缚得更加紧密,因为安娜离开他无法存活片刻。最后的时刻,安娜甚至报复性的对弗龙斯基的朋友、基季的丈夫莱温都产生了勾引的欲念。这是多么可怕的堕落,让我想起了包法利夫人为追求爱情而最终堕入情欲的深渊!
最终,在第一次,也是无可挽回的争吵中,弗龙斯基希望得到片刻的自由,而安娜却选择了自杀。这便是悲剧最后的落幕,弗龙斯基失去了灵魂,去往了前线。
托尔斯泰并没有赋予他笔下的女性角色,像男性一样寻求宗教解救的愿望和能力,与其说他残酷,倒不如说是一种执着。如同他自己对于思想进步永无止尽的追求一样,他似乎也想让安娜以类似的姿态一无反顾地扎入对爱情的追求中。安娜从一开始就有一种毁灭的预感,这同时也是一种决心,临走前,她说“上帝,饶恕我的一切!”
小说中的两条主线,一条是安娜家走向毁灭的悲剧事件,一条是列文家逐渐明朗的幸福生活,仿佛月球交替翻转的明面与暗面,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在按照世界的规则自然生长,尽管结局不同。
安娜的故事,是令人怜悯并畏惧的悲剧;列文的故事,则是带给人勇气和力量的精神史诗,托尔斯泰用小说平衡了两种伟大的艺术形式,也使生命的真谛在其间自然展现。
这两条主线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安娜与列文性格的相似,和生命追求的不同。这两个人表面上看完全相反,一个最终以悲剧收场,另一个却找到了真理。但实际上,他们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真实。在列文与安娜唯一一次正式的会面中,列文深深的被安娜的气质所吸引,虽然当时她已经处在千夫所指的尴尬境地。
在列文眼里,安娜除了高雅、聪慧、美丽迷人以外,她还无比真诚,她不愿隐藏自己的苦楚。而列文自己,也是这样一个真实的人。他不愿剥削压榨佃户,不愿因为自身是贵族就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他甚至不顾自己的社会地位,亲自到农田锄地,经手所有农杂。而更有说服力的一个细节,就是当他还不是信徒时,也在跟结婚前跟基蒂坦白自己失贞的事实。所以,在安娜的世界里,安娜是最孤独的一个;而在列文的世界里,列文也是最孤独的一个。可是,安娜的世界和列文的世界却少有重合之处。
而安娜跟列文有一个巨大的不同点,那就是人生追求的不同。跟安娜同样真实的列文,只是因为追求的东西不同,最终的命运跟安娜迥然不同。
幸福不来自于真诚或忠于内心,因为安娜没有得到幸福。幸福也不来自于绝对的境遇,因为全书最惨的卡列宁,因为安娜失去家庭失去声誉甚至失去了对儿子的爱,可最后却因为遵循耶稣的教诲,原谅了他们,找到了内心的平和。幸福也不来自欲望的满足。因为弗龙斯基至少有一段时间,既有钱,又有才,又有仕途,又有人们的尊敬,还有他爱的安娜,可即使是在那段时间,他的内心依然是空虚的⋯⋯ 还有多莉、基蒂、斯蒂瓦,他们生活安逸,可我却不认为是真正的幸福。
人生活于世上是要有一个精神支撑点的。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这点而他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会感到非常痛苦。而列文才是唯一幸福的那一个。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七
纵观安娜的婚姻,可以说她经历了两段完全不同的婚姻:封建包办的名副其实的婚姻,还有因爱情结合的有实无名的婚姻。她在婚姻中的勇于探索、勇于反叛,是值得我们分析思考的。
封建包办的婚姻,安娜可以说是在不理解爱情的情况下,被家长包办,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丈夫——卡列宁。卡列宁不仅虚伪、僵化、生命意识匮乏,还是一个工作狂。他每天的工作持续到睡觉前。他只和生活的映像打交道,妻子是他思维中的妻子,她只是一个符号,只是一个附庸。他不考虑自己的情感需要,也不考虑安娜的情感需要。当安娜和他之外的男人交谈的火热,他并不在意。可他发觉大家都在意时,他就觉得不正常了。他对妻子缺少关心,对真实的生活一味避让,在安娜看来:“他不是一个男子,是木偶!是一架机器”。
安娜这个感情真挚的人,遇到了处处以虚伪为生活准则的丈夫。她试着去好好地爱自己的丈夫,可一次次遭遇失败之后,特别是当她把自己细腻的情感全部转移到儿子身上后,他把对丈夫的感情封闭了起来。她不和丈夫交流自己的喜好,不再在乎他是否关心自己的喜怒哀乐,她身上仿佛披了一件戳不破的铠甲,里边包裹着她的希望被尊重、被爱的情感,还有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安娜学会了用理智拜托苦恼。于是,他们的家庭就沿着符合宗教和道德规范的轨道“正常”的运行着。她和丈夫之间没有争吵,只有和谐。而这种靠虚伪建立的和谐,缺少情感依托。
这两个性格上完全对立的人,在彼此适应的过程中,放弃了他们的感情纽带,丈夫没有考虑过妻子的情感、思想、愿望,妻子也不能领会丈夫的痛苦,他们的交集已变成空心。这样的婚姻只能是岌岌可危。他们的婚姻生活中最终出现了第三者。在他们的婚姻处于存亡危机时,我们看到靠虚伪建构起来的婚姻是经不起推敲的。安娜在感受到追求者给她带来的快乐时,他开始用审视的眼光看这个与她朝夕相处了八年的伴侣:他的样子是可笑的,他的性格是卑劣的,他简直就是虚伪的代名词。当妻子告诉他,有男子向她求爱,他告诉妻子,他相信妻子懂得分寸,这属于正常的事。
当他意识到妻子出轨时,他害怕妻子的坦诚。他不愿意也不知道如何去处理这样的事情。他觉得那是妻子的良心问题,他的宽宏大量就是在拯救妻子。他在婚姻中的不作为,他无视妻子情感的存在,他的漠然,最终让安娜彻底失望了。他不懂爱,只是冠冕堂皇。安娜感觉他是与自己的婚姻不相关的人,是外人。面对他的虚伪,安娜愤怒了,她想撕破这一切,她讨厌虚伪,厌恶谎言。当弗伦斯基的爱情帮他烧,她甘愿冒犯法律和传统习惯。她对旧婚姻的背叛、对爱情的勇敢追求,从本质上说,是对整个俄国贵族社会的背叛。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 篇八
关于俄国文学我们很容易想起两个人:一个是陀思妥耶夫思基,代表俄国的深度;另一个则是托尔斯泰,代表俄国的广度。托尔斯泰的三部代表作创造了他文学生涯的巅峰,《安娜·卡列尼娜》就是其中之一。
“幸福的家庭都是想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家喻户晓的名句即出自于《安娜》。因这部著作这句经典的名言还引发出“安娜。卡烈尼娜原则”:一件事情要成功有许多必定的要素,缺一便将会导致失敗,并且这些要素各自独立。
托尔斯泰站在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角度审视俄国社会与人生,以一个女子安娜为中心,引发起一场高广度的思考。
小说主要给我们呈现出三种典型的家庭模式:安娜的不幸家庭,烈文的幸福家庭,介于二者之间的安娜的哥哥的家庭。三种家庭的背后隐藏着不同的人格、人心、人性、人们对权利地位对个性解放的选择和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俄国当时政治社会人文的真实面貌。由小及大,像一个扩视镜一样一点点展现出一部大格局的场面,由表及里,像一个外科医生一样用手术刀一层层深入病理的主心骨。横竖的转向充满了矛盾和混乱,一【WWW.BAIHUAWEN.CN】个不变的东西就是托尔斯泰的绝对的真诚,这也是这部作品带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于烈文的幸福家庭并不是童话般的完美不真实。它是一场历经曲折波澜的心路,而且这些波折将一直不停息的跟随着他们的一生。毕竟,幸福是一场修行。
托尔斯泰的一生经历过两个阶段:悔改性主前和悔改性主后。托尔斯泰晚年时写过一段肺腑之言:“我一生中曾是个不折不扣的虚无主义者,不是个社会主义革命者,而是什么都不信。后来信仰临到我,我相信了耶稣的道理,整个生命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改变。我不再绝望,反而尝到喜乐,是连死亡也不能夺去的。”烈文的信仰之路和托尔斯泰本身表现得尤为相似。当面临农村破产进行土地改革的种种困境的挣扎中,他在宗教信仰中获得从容与淡然。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阴暗和光明构成的。烈文如此,安娜亦是如此。
我们歌颂安娜崇高的人格追求。赞叹她浑身焕发的美丽的生命元气和青春活力。钦佩她极其珍视自己的爱情,不愿意像其他贵妇人一样,偷偷摸摸当情妇,以丧失个性的人格尊严来获得上流社会的默许。暂且看看作者用怎样的笔触来描写这位迷人的少妇:“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结实的颈项是迷人的,她那松松的卷发是迷人的,她的小脚小手的优雅的轻快的动作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一连毫不保留的用了六个“迷人”,相必作者是用一种尽满的方式表达安娜的迷人。可是她本身绝不是个神人的化身,她一方面呐喊着“我要爱,我要生活”,另一方面在宗教的管制下又承认自己是一个有罪的女人。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这个世界只有更美,没有最美。而靠近完美的一刻,也是走向相反的时刻。所以,安娜必须选择自杀。
安娜和烈文同在宗教的影响下获得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当宗教成为教条,它就变成可怕的杀人的利剑,当宗教成为一种信仰它就是救赎人的魔法。事物的复杂性在于此,世间的多样性亦是如此。
成功和失败也只是相对的,我们在不断寻找一个个成功的独立要素时只是不断地靠近成功,可谁又能确切地知道到底有多少种多少个独立要素呢?
终将归于平静。即使如此,人们从不乏兜兜转转地寻找,因为生命总该有它盛华的绚烂才不枉这一场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九
说她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部小说也不为过!伟大在她对人生的反思,对命运的探索,对人类的道德训诫,是作者崇高人格的流露。
有人说,这是反映旧社会压抑女性的小说。我从头到尾,除了看到安娜因为婚外恋一步步堕落深渊,最后一头撞在火车上外,其他女人都活的有滋有味。而且,安娜在搞婚外恋之前,看看作者怎么描述的:单纯,快乐,健康,活泼,一无所缺,生活是如此的幸福。不但自己生活幸福,而且帮别的家庭调解纠纷。
安娜追求爱情,一步步走向灭亡,毁了家庭,毁了丈夫,也毁了情人。所以有些人说她为爱情而牺牲是多么的崇高时,是爱情完美女性的象征时,我只能无语摇头。如果那么说的话,安娜卡列尼娜就仅仅是一部支持婚外恋的言情小说,根本不是什么名著,与琼瑶的小说一样价值,那么托尔斯泰也仅仅是个男琼瑶而已,或者张艺谋。可明显后面两人与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一比,就是什么东西。我们应当知道列夫托尔斯泰这个名字的精神重量。
他是真正在小说中思索探讨人生的价值:人应该怎么活才能找到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中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两种活法。
第一种:安娜和渥伦斯基。
渥伦斯基,浪子一个,最喜欢调情,泡妞,遇到有夫之妇安娜,因为她太美了,不论她有没有家庭,有没有孩子,明知道这会对她造成多么大的伤害,但还是比不了自己的情欲,非要把她泡到手不可。所以这里有人说他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情人时,是反抗旧社会制度的先锋时,只能说这人脑子有毛病。当然,渥伦斯基后面的醒悟,让我们悲哀,因为安娜的自杀,他对生活彻底绝望,为了逃避良心的谴责,走上战场,可能一去再不回了,因为他是决意去死的,并不是散心。与安娜一样,其实也是自杀,只是一个更男人,一个更女人而已。但他们两人是自作自受。如果他们真能怨随便一个东西,他们也不会自杀。因为他们怨不了任何人,直接是被自己的良心逼到了死路。
安娜,由一个幸福安宁的少妇,被渥伦斯基吸引,最后抛弃丈夫,抛弃儿子,与情人生活在一起。应该说,他们最后如愿以偿了,生活在一起应该也是很幸福,社会并没有给他们多大压力,最后安娜的死是因为神经质!她总是怀疑渥伦不忠,一会怀疑这,一会怀疑那,最后为了“报复”渥伦去自杀了!但实际上渥伦一直在对她好。
这种神经质的原因是什么?简单,两个字,良心!
第二种轨迹:基蒂和列文
基蒂是人类中幸运儿的代表,不是因为她嫁给了列文那样的好丈夫,而是因为她被渥伦斯基甩了!她因为少女的单纯无知,喜欢上了体面潇洒的帅哥-渥伦,而拒绝了乡下财主列文的求婚。而她父亲,一眼看出渥伦是什么人,疼心不已,但幸好,渥伦斯基被安娜迷上了,甩了快要到手的少女基蒂。基蒂在痛苦之余,也重新反思人生,不停地在寻求和探索生命的意义,而与她一直有相同癖好的人,就是列文,还有一个就是作者自己。列文是一天到晚都在想许多深奥的话题,整天想怎样生活才最美好,怎样才能让农民过上好日子。他最喜欢想象自己有个多么美好的家庭,妻贤子孝,结果终于如愿了。因为他忠诚可靠,老实善良,所以最后他如愿了,与社会制度没有任何关系。他娶到了可爱到极点的基蒂小姐。
婚姻的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喜新厌旧,找其它的女人(或者男人),搞婚外恋,是很普遍的现象,现在我们国家就是如此。只有自己克制,好好经营自己的婚姻,才不会出问题。而安娜和卡列宁就没做到这一点。安娜对家庭,对丈夫孩子不负责。我也很生气。对卡列宁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推荐作文:
- ·护士节祝福语优秀10篇
- ·国庆节见闻的作文优秀7篇
- ·智能手机说明文优秀6篇
- ·议论文作文【优秀8篇】
- ·舌尖上的春节作文精彩8篇
- ·读《西游记》有感500字(优秀6篇)
- ·孔夫子搬家-歇后语【优秀7篇】
- ·《老人与海》读后感700字(优秀2篇)
- ·最新笑对失败例子 笑对失败议论文800字汇总(优秀7篇)
-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800字
- ·2019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家长会发言稿(优秀5篇)
- ·爱国演讲稿:祖国在我心中(优秀8篇)
- ·500字读后感优秀9篇
- ·美好的青春演讲稿【4篇】
- ·优秀开学日记600字【优秀6篇】
- ·2023年国庆节作文500字【优秀8篇】
- ·清明节的作文优秀4篇
- ·昆虫记读书心得体会【优秀7篇】
- ·一封信书信最新8篇
- ·以春节为话题作文集锦5篇
- ·初一开学周记(优秀9篇)
-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600字【优秀7篇】
- ·以课堂为话题的作文(10篇)
- ·最新舍生取义小议论文(优秀6篇)
- ·快乐的中秋节小作文400字6篇
- ·2023年元旦祝福语30字 元旦祝福语100字左右【优秀8篇】
- ·永别了,“面包”作文500字
- ·胡桃木小姐读后感【优秀6篇】
- ·国庆节优秀日记400字精彩9篇
- ·《中外民间故事》读后感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