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绿皮书观后感100字 绿皮书观后感600字(优秀3篇)

时间:2023-05-31 17:16:37 | 作文来源:小练笔

绿皮书观后感1200字 绿皮书观后感1200字 篇一

故事是这样展开的,他受公司的委托,要到全美巡回演出,需要一位司机兼保镖,公司为他选择这样的一个人真是煞费苦心,在面试了很多位之后,还是没有让他称心如意。这时,一个意大利血统的美国人名字叫托尼,出现在他的眼前,于是,他让人联系了托尼,并且对托尼进行了面试,当托尼走进雪利的办公室时,他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这间办公室堪比国王的宫殿,里面宝物应有尽有,都是世界上一些奇珍异宝,如果说他是阿拉伯的一位猷长,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当托尼看到眼前是一位黑人时,顿时改变了主意,因为白人从来就瞧不起黑人,更别说为黑人开车了。但是,雪利得知托尼可以为他摆平很多事情,因其在业界小有名气,所以雪利极力挽留托尼留下为他开车,并且答应了托尼提出的一切要求。

于是,托尼在合同上签了字,雪利的管家给了托尼一本绿皮书,上面都是雪利巡回演出的一些路线图和所住的旅馆名称和地点。他们巡回演出的路线是从纽约出发一路向南。在北方他们无需担心什么,但是,他们一路向南却是令人十分担心的事情。

因为当时,黑人解放时间并不长,他们别说在社会上有地位,能够不受白人打骂已经很不错了,而托尼在处理这些事情上面很有一套,这就是雪利非坚持要托尼担任他司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一路向南,当走到印第安那州汉诺威市演出时,工作人员居然用一架破旧的钢琴让雪利演奏,钢琴里面全是垃圾,当托尼看到这种情形,让工作人员换一架钢琴时,工作人员居然说一个黑人哪有那么挑剔,被托尼打了之后工作人员才换成了一架指定钢琴。

他们走到肯塔基州路易斯威尔市时,雪利只能住在专门为黑人准备的旅馆,而托尼却可以住在环境和条件都比较好的旅馆里。雪利为了解闷出去喝酒,居然被一群白人殴打,托尼赶到才解了围;当他们在北卡罗来纳州,雪利演出大获成功,并得到很高的赞扬,但当其去厕所解手时,却被工作人员拦下,因为他们在外面一棵大树下用木板给雪利专门搭建了一个厕所,其实就是平时民工用的那种简易厕所,雪利看到后拒绝使用,最后他们宁愿推迟半个小时演出,也不肯让雪利用他们的厕所解手。无奈之下,雪利只能回到自己居住那家旅馆上厕所,这往返需要半个多小时。

在佐治亚州的梅肯市,托尼让雪利买件西装,雪利走进西装店时,店主看到他是黑人坚决不让雪利试穿衣服,非要雪利先买下来,如果不合适他们再修改。而白人客人却可以先试穿再决定买不买;在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市,因雪利是黑人居然无故被抓,在他和司法部长通电话后,才得以脱身。

雪利在台上倍受尊重,这是因为他的艺术才华,但是,他到了台下,人们并没有把他当成艺术家,而还是把他当成普通黑人对待。他本可以在纽约市卡内基音乐厅拿着几倍于巡演的工资,还不受白人歧视,过着优雅舒适的生活。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走出去巡演,以他的艺术天才来让人们改变观念。

托尼曾经问过同事,雪利为什么非要受着屈辱,还要坚持演出。同事告诉他,天赋固然重要,但是,观念的改变更为重要。雪利就是要和总统肯尼迪一同来改变美国对黑人的歧视,而虽然他很有钱,但是人们并没有给他应有的尊重,他是用他的精湛技艺,和高尚的人格来感化这个世界,并最终获得了人们的尊重。

绿皮书观后感1300字 绿皮书观后感1300字 篇二

电影的背景设定在1962年,次年马丁·路德·金做出了那个著名的演讲“i have a dream”。不太了解美国历史的观众,也能了解到当时黑人被白人隔离、歧视的情况。作为黑人,要依靠旅游指南《绿皮书》,才能在旅程中准确地找到接纳黑人的餐馆和旅店。

电影的主角,一个是著名黑人钢琴家唐·雪利,他需要往南部巡演,而越到南部人们对黑人的歧视就越严重,为了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他需要一个活泛的人做他的司机;另一个主角是白人混混托尼·利普,失业在家的他需要一份工作养家糊口,于是他来应聘这个司机的职位。在一番纠结后,托尼·利普接受了这个工作,于是这段向南巡演的“冒险”开始了。

唐·雪利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被当时白种人不耻的黑人身份,一个是被当时上流阶层引以为贵宾的艺术家钢琴家身份。这两个身份,使得他的遭遇是分裂开来的,一方面他能在演出台上获得热烈的掌声与恭维,另一方面在台下,他又是被歧视、被隔离、被侮辱,甚至是被殴打的对象。黑人身份,使得他被白人隔离,这也使得他对黑人身份下意识地排斥,拒绝听黑人音乐,拒绝吃黑人喜欢的食物炸鸡,拒绝玩黑人喜欢玩的游戏,这导致了黑人群体也把他当成异类。这使得唐·雪利非常孤独,既不属于白人,也不属于黑人,同时造成他对自我认知的偏离。

而托尼·利普就比唐·雪利简单多了。他是意大利人,是一个白人混混,身上有不少毛病——聒噪、行为粗鄙、贪小便宜、同时受环境影响与生俱来地歧视黑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温和的丈夫慈爱的父亲,并且他总有一种能力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

两人刚上路的时候,其实是互相都有些瞧不上对方的。托尼·利普瞧不上黑人,甚至他的亲戚认为他一定干不了一个星期就会跑路的;而唐·雪利也隐隐不喜托尼·利普的市侩和无赖的样子。

在观看了唐·雪利的第一场演出后,托尼·利普就折服于唐·雪利的才华下的,他赞赏唐·雪利对于音乐的天赋;而唐·雪利在托尼·利普的唠嗑中慢慢打开了自己的心房,让他看到自己的孤独、疑惑与愤懑。

在南下一路上遇到的各种意外事件,使得两人交心,两人都因为彼此成为了更好的人。

电影的高潮,在最后一站如约而至的到达了。在最后一站中,唐·雪利被禁止去演出地的餐厅吃饭,被羞辱的唐·雪利决定不进行演出。餐厅的管理员想要贿赂托尼·利普说服唐·雪利,被托尼·利普一拳顶到了墙上。这里体现出托尼·利普成长的完成,如果是从前那个贪财市侩的托尼·利普一定会收下贿赂后劝服唐·雪利,就算没有贿赂,他也应该会拦住唐·雪利的,毕竟若是没有完成所有演出,他是收不到尾款的。

然后俩人去了提供黑人用餐的橘鸟餐厅,在这里,唐·雪利完成了他的演出,体现了他成长的完成。他不再排斥黑人的食物,不再特立独行地下意识与自己的同胞隔离,不再在意钢琴是不是施坦威,完成了自己对黑人身份的认可。

电影看到结尾,放了几张老照片,说这段故事源于真实事件,俩人在之后的岁月依然维持着友谊,直到20xx年俩人双双离世。看完电影的时候,就在想这份友谊是多么得珍贵与不易啊,两人身份对立,阶级对立,却能相识相知,并将这份友谊维持到死去。

不过后来看背景资料的时候,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俩人就是普通的雇佣关系,甚至唐·雪利还开除了托尼·利普,俩人之后也没有什么联系。唐·雪利的亲属对这部电影表示了不满,说这部电影的构思主要取决于托尼·利普的叙述,而没有怎么参考唐·雪利的角度,甚至丑化了他。

看来故事终究是故事,现实还是太真实了一点

绿皮书观后感1400字 绿皮书观后感1400字 篇三

直入正题,含剧透。

这部片子给我带来了很矛盾的观感。

一方面,它符合一部好片子该有的形象:合理的起承转合、情感的铺垫与爆发、恰到好处的搞笑点,以及正确无可指摘的主题。

电影中处处有前后的呼应与铺垫,包括男主家人对黑人的态度,贯穿全文的炸鸡,以及种族歧视这一冲突点。音乐家对炸鸡「真香」的时候,把始终端着的架子放下的时候,以及搞基被抓等男主尴尬地来提人等等内容,都是那种观众们非常认可、非常喜欢的路子。

另一方面,我又始终感到一种难以真正深入电影的疏离。如果把这部电影类比成香水,那么可以说这种观感作为后调始终萦绕在我心头,挥之不去。

其一,是两人的情感融合,并没有让我感同身受。其二,是电影过于套路化,匠气太重。其三,是用大量的刻板印象去反对少量的刻板印象。反感在黑人音乐家拉开车门行走在大雨中那一刻达到极致。其实这幕戏本可以让他打开车门,站在雨中,红了眼睛,缓缓说出台词。这要比爆发式的表演要更克制,也更令人心折。然而电影就是选择了一种小媳妇式的处理方式。

简单地评价,它确实是一部好片子。它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角色塑造与时代刻画漂亮极了,又反映出深刻的主题,但是把它放在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的地位去考量,我认为还不够格。它像是在故事的框架里安放一个主题,而非靠着感觉和灵魂的燃烧去配合框架制造故事。

接下来谈谈主题。

「种族歧视」确实是一个政治正确的话题,但本片能够得奖,显然靠的并不是将它强加于电影之中(说实话「性取向」的点反倒有些强加)。

印象最深的点是种植园中的黑人与雪利博士的对视。雪利博士想要扭转黑人对白人的偏见,踏上了南方巡演之旅。他既要承受白人的歧视,又与黑人兄弟产生了矛盾。他是力图在夹缝之中扭转一切的孤胆英雄式人物。在对视的那一刻,不知道他会想些什么,会怜悯,会感到悲哀,会感同身受,还是会感到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一些?那些黑人劳工又会想些什么,不解、羡慕、讥讽?

同类与同类之间的交流,比敌对者之间的刻板印象更为复杂,也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一概念更加彻底地表现在本片的白人大混子男主身上。比起他自身从唾弃黑人到把领班摁在墙上的转变,他的家庭中对老黑态度不一以及他对白人警官的重重一拳反而更体现了他对黑人相关问题的敏感。

面对时代,他们都是无力的。他们是族群中少有的异类,他们的个人努力在人们根深蒂固的偏见面前不值一提。雪利在贵族们眼中的最大价值实际上是被消费,而南方酒店的领班也在尊敬「音乐家」这一身份的同时,毫不客气地厌恶「黑人」。这种孤独和无力感,反而最打动影院里坐着的我、凝视的我。

提到观看者,我想继续探讨它为什么能得奖。我想,大概主要原因并非是它完整地刻画了那个1962,而是它所反映的问题在如今仍然存在。当那群美帝国群众们坐在电影院的那一刻,关注更多的并非电影中的人物,而是电影所起到的功能,人们通过电影情节中的表征,潜移默化地受到其中渗透着的整体态度的影响。黑人、亚裔仍然在生活中被歧视,好在人们可以从荧幕中互相理解的两位男主身上寻求一种认同,或者说一种理想化的美国梦,进而在电影末尾的大团圆结局中逃避现实。

实质上,《绿皮书》的作用和末尾升华的春晚小品没有区别。如果说有区别,那就是它是在揭露现状的基础上反对现状,并非拒绝提及,而是巧妙地选取片段,详略得当地去生产意义,是一种更高级的粉饰太平。黑人与白人观众们在电影中寻找到自己对应的角色和身份,产生认同、消弭敌意。天下大同。

从那个叫爱德华·朗恩的种植园主为了黑奴贸易开始宣传黑人劣等论起,美国的赎罪之路至今仍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