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观后感【优秀3篇】

时间:2023-05-30 08:20:46 | 作文来源:小练笔

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转山》观后感【优秀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转山》观后感 篇一

有一种亲情叫做承担,有一种梦想叫做延续,有一种坚守叫做选择。由杜家毅导演、张书豪主演的电影《转山》向你深情讲述了一个年轻人骑车从丽江到拉萨的追梦之旅。影片中奇特的风景、艰难的行进、漫长的征途无时无刻不震撼着你的心灵,告诉你一个人的成长该如何学会坚强。

“大四结束那年,哥哥去世了,一切来得太突然,对死亡、对失去亲人,我一直都没有概念,那之后的日子很难受,很难受,我想逃离,但又不知道该去哪儿,直到在哥的告别仪式上,我发现他的骑行日记,那是他计划很久但一直来不及出发的旅途……”影片主人公张书豪真诚感人的内心独白拉开了这次转山之旅的序幕,向你诠释着那段路途蕴涵的特殊意义。

一条坎坷的滇藏线,十一个海拔上千的地点,不期而遇的艰险,张书豪不顾恋人的反对和旁人的劝说,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的路。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他坚定执著,无怨无悔。一路上,面临着重重困难,被人欺骗,高山缺氧,饥渴难耐,疲惫不堪……这一切的一切几乎摧毁了这个年轻人永不回头的信念。庆幸的是,他遇到了好心大叔李晓川,纯朴善良的滇藏人,李晓川帮助他、陪伴他,滇藏人民热情款待他、为他祈祷平安……这些再次点燃了他最初的激情,给了他支撑下去的力量。但命运总是让人始料未及,骑行中的一次意外事故,致使好友李晓川高位截瘫,惨重的代价让张书豪感到无助与彷徨,他一遍遍拷问自己:“我真的该来吗?我的选择真的是对的吗?”漫漫长夜,凄冷的风却给不了所谓的答案,只有独自忍受无边的孤独与恐惧,即使痛苦,也要坚持。

荒芜人烟的高原,无数次的打击和折磨,不得不去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好几次都使他陷入回忆的煎熬。“我一定要帮你把路走完”,这句誓言回荡在高山雪原之上,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张书豪用二十八天的时间做到了。“因为我热爱生命,所以必须要走出去,路上的味道,我永远都不会遗忘。”好友李晓川在信中表达了他的心声,对于张书豪来说,旅途就这样结束了,而李晓川的话却是这段旅途最好的馈赠,也是送给他最值得珍惜的礼物。

二十八天,在时光的洪流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却让脆弱不堪的人变得足够勇敢。

二十八天,跌跌撞撞,遍体鳞伤,却依然坚定地用生命走完了那段看似不可能的路。

二十八天,一路上遇到了不同的人,经历了不同的事,风风雨雨中,满满都是收获和启迪。

二十八天,理想与现实纠缠,最终是一个人实现了三个人的梦,是现实败给了理想的尊严。

二十八天诠释了一段路,每段路都是一次感悟,每次感悟都是一种成长的蜕变。年轻即出发,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做你敢想的,蓦然回首间,成功也许就在灯火阑珊处。

人生的真正意义就在于经历,成长总是会让你承受许许多多毫无征兆的磨砺。有些路注定要单独一个人去跋涉的,坚持自己的选择,靠的不仅仅是决心,还有对这个世界的相信。如果你想逃避束缚,寻求心灵的解脱,那就出发吧,行走在路上,遇到未知的一切,或许才知道自己原来可以这么坚强。

丽江,拉萨,一次转山之旅,一个年轻人的梦,历时二十八天,真的让人惊叹。

此时此刻,除了震撼还是震撼,流年似水,岁月如歌,我依然相信,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最好释放痛苦的方式就是保持对生活不灭的希望。

《转山》观后感 篇二

《转山》这部电影不长,但做工精良,主旨感情明确,是一部不错的励志型电影。主人公张书豪的经历的挫折与坎坷对于在电影之外的我们其实是很难想象的,我相信一心要为哥哥完成心愿的他在经历之前也没有能够充足的考虑,因为毕竟他还是带着一些鲁莽与草率的,但这个在我们看来似乎并不理智的男孩子最终依然到达了旅程的终点,完成了哥哥的遗愿,当然,也了了自己的一桩心结。而且,在片尾,在半途中受伤的晓川大哥也已恢复并重新踏上旅程,并同样成功的骑到了珠峰脚下,见证到了最大的“雪山冰淇淋”。

这当然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但并不影响我们对主人公身边的各种人物进行分析,这个小伙一路几千公里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们,这些人们的行为也是社会的一种缩影。如同人在社会中的打拼一样。现在的我虽然离真正的社会还很遥远,甚至还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对于社会多少有些幼稚的幻想,但是,对我来说,我渴望我能像片中的主人公一样幼稚下去,既然要一直这么下去,就不妨换些好听点的词:乐观,坚持,善。

对于第一个词,其实在电影中表现得并不明显,但我依然想说。乐观的品质可以帮助人在逆境中冷静地思考。同许多优良的品质一样,乐观同样也是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我这个涉世较浅的高中学生,让人很容易就有“这孩子爱放空炮”的想法。乐观的心态源于高度的自信,而真正的自信来源知识的积累和心态的稳定,在具有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的前提下,人都可以做到自信而致乐观。人只需经历过或者说见识过社会的各个不同的外貌,换句话说学习是无止境的,知识总会不够的,只有真正的对社会了解到一定深度才会最终的定型下来,所以乐观的心态要从一而终的保持下来并不容易。所以,事先了解社会的黑暗面对人是绝对有好处的,不仅为心灵弱小的人打了一剂预防针,而且对上述后两者的养成与保持有着基础性的作用。这是我的想法。

而坚持,可以说是一个人成功的必须和至关重要的因素,在本电影之中,主人公的毅力可以说是非常的强大,尽管他也怀疑过自己的动机,也曾动摇,甚至对着车子发火,但他还是在众人的帮助下坚持骑到了拉萨。对于坚持,我想讲一个在自己身上的故事:11月份时,我与一个同学心血来潮去爬山,出发时已经是下午两点,骑到山脚已是四点,看着刚下完雪的秦岭,两人心一横“一定要爬到山顶摸到雪!”于是就向着一个没有人去的山头进发(山顶上有座小庙),由于山上融雪很快,原本的小山路泥泞湿滑,无法行走,只能踩着有草的地方,以半山腰上的树为抓点,一棵树一棵树的迎着山坡向上前进,两人相差不远。突然,我在跳向下一棵树时,手没有抓牢,于是整个人向乘着滑滑梯一样向下滑,幸亏同学眼疾手快抓住了我,不然。这样的事最后我俩都发生了几次。上了有一半左右,将近6点了,太阳即将消失在对面的山后,我向他提议说“不上了太危险了,太阳也快下山了”他说“没事没事,再往上走点”,后来我又劝了他几次,他都说没事没事再走走看,最后,我们成功登顶,消失在山后的太阳又回来了。等到下到山脚,他一下扶住我“哎呦我去,有点晕,没劲了”可见他体力并不如我,但没有他的坚持,就算我有体力,也是登不到顶的。此事在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后来我的行事有很大的影响。而对于坚持的重要性也是在这时有了初步的概念。在这个社会里,很少有能不忘自己的初心坚持到最后的人,而其实这类人才是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人,这些具有“极客”精神的,在平常人眼里总是那么爱较真的人,往往能干出大事业。马云也好,俞敏洪也罢,他们所传递的,就是坚持到底的精神,即事业精神。

善,总被认为是很虚的东西,所以总会被人忽视,但其实它在做人做事,大事小事都有体现。在影片中,主人公张书豪的善良,云南李晓川的善良,藏族妈妈的善良,路人的善良,大夫的善良。所有人的善良贯穿于张书豪的骑行之路,也促成了他的成功。可以说,张书豪如果没有这么多的人善意的帮助,是不可能骑到拉萨的。身为理性的无神论者,不相信神明的我依旧相信着善与恶的存在。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限制人行为的基本准则。但换句话说,人需要主动为善,善应是不带有功利性的,自主的,纯洁的,以真正的帮助他人为目的的,不然不配称为善。人们总说此说法有过于虚假,我却认为:不管这善多么虚无,多么令人失望,然此乃大道也。借用韩寒的话就是:众善只有够重,诸恶才能被诛。也应了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转山》观后感 篇三

今天我去看了一场电影叫《转山》,不是特意去看这部电影的,是临时决定的,因为它正好卡在这个时间点上,所以我就选择了这部电影。这正如人生一样,有时不是特意的,只是在合适的时间碰到了,于是就恋爱了、结婚了、生子了、过一辈子了。或许一开始是没有感觉,但到结尾了,总会有所感。

下面就是吾之感: 电影的情节是讲一个人骑着单车从丽江去拉萨的,期间会经过很多海拔高低不一的地方,整个行程是20多天,路上有野兽、有高原反应、有不同气候、总之是困难重重。 分享好文 在一开始的时候,有朋友劝他不要去,让他放弃。主人公也犹豫过,但最终还是决定go 。 行程的第一站是他遇到了骗子,被骗了钱。幸好遇到一个好人,一起骑车结伴同行,在一段下坡路上,与他同伴的人摔到马路外面,变成了瘫痪。 他一个人痛苦、或许也有放弃的念头吧,看他疲惫、忧伤的继续前行。他一个人不懂藏语、缺乏户外行车的经验,有高原反应、吃、睡都很艰苦,天气恶劣,路远险陡等等困难,他最终还是骑车到了西藏的最高处。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首先是佩服他在一开始时的勇气,然后(白话文★)是在行程中战胜困难的那份意志,他那永不言弃的、乐观的态度。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如果有了他这份勇气,有他那份意志,有他那些个态度,我们遇到的困难又能算得了什么呢,时间不早了,我就简写一下了,呵呵,让我们也let's go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