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5篇)

时间:2023-05-04 08:59:25 | 作文来源:小练笔

《1950他们正年轻》献给最可爱人,谱写一曲青春赞歌。1950,也正是他们的青春年华正好的时候,为了保家卫国,他们拿起了枪,来到祖国的边界线,守护一个国家的尊严,守卫一个国家领土的完整不受侵犯。也许,那片土地是他们最终的归宿,他们正年轻,他们永远年轻。下面是白话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900字 篇一

今日之幸福源于昨日所奋斗

初二(3)班 张嘉芮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前不久学校带领我们观看了《1950他们正年轻》这部电影,对此我深有感触。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今日之幸福源于昨日所奋斗》。

“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有现在。”这是《1950他们正年轻》电影的结束语之一。1950年抗美援朝志愿军去到朝鲜,为保卫自己的祖国不受到美国的侵害。一滴滴血迹犹如刀割般刺在了我们的心房。

在电影前段,有个明教任红举的老兵向观众讲述着曾经抗美援朝的事迹。军中的“白毛女”,刘文等一些女兵也参加了此次战役,她们英勇无畏,面对牺牲毫无畏惧。面对敌人的子弹,大炮,面对不知从何时从天空中飞来的炸弹,战士们勇往直前。他们不敢去想未来,因为他们不知道未来是否存在。任爷爷说当时上战场的大多还是学生,在青春正洋溢的时候他们毫无畏惧地奔赴了战场,用无畏的胆量冲向敌人。我们要敬畏前人做出的努力,并更加努力地去创造美好未来。

大炮子弹在空中穿梭,手榴弹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后落地炸开,烟灰布满四空,负伤和已经死去的战士们躺在地上……没有经历过战争,我们并不知道战争有多么惨烈,这种惨烈或许使我们体会不来的。正如郭瑞铮奶奶的经历一样,在战场上,她最要好的朋友死在了她面前,这种悲痛不言而喻,是最难以忘却的情感上的悲痛。

2021年的我们坐在书桌前安静地学习;1950年的他们在奋斗,夜晚七时是敌军轰炸机出动的时间,在朝鲜的上空进行无情的轰炸。那一天薛英杰和战友在火车上发生了口角,因为正是敌军轰炸机出动的时候,所以薛爷爷并不愿意出去,却被战友说怕死鬼。对于在战场上战斗的战士们来说,都希望自己胆子大,成为国家的脊梁,“怕死”二字如刀割一样令他心痛。他们一起出去,可那位战友却再也没回来……

不到20岁的年龄,不到100斤的身躯却肩负起一个国家的责任;战场上的生和死或许就在一瞬间,但战场上奋斗的结果也无疑是国家的希望。

烈士园中刻上了抗美援朝烈士们的名字,烈士的遗骸也在不断护送回国。五星红旗由鲜血染成,而烈士们的骨灰也会被五星红旗所包裹,这是人民和国家对烈士们致以的最高尚的敬意。

今日之幸福源于昨日所奋斗,有人为我们创建了当今幸福生活,我们也将用行动做以回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先辈之精神,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篇二

三月的南部小城,雾气中还飘泼丝丝银雨,木棉花染上了浓烈的党旗红,团团锦簇傲枝吐焰,好似在讲述1950年的初春,但万家灯火点点,却又令人恍惚然然。走进纪录片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我又跟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武装前进,冲进抗美援朝,追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老兵们的故事,感触最美的血色浪漫。

唤一声“最可爱的人”,舍生忘死保卫祖国。七十二年前,新生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百废待兴、内忧外患,美帝列强虎视眈眈。为了免得百拳来,英雄的中华儿女奋勇而上,只为打得一拳开。孑然少年身誓师北上,他们扬起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抱着以生命捍卫新生共和国的决心视死如归。战场上,“最美白毛女”不惧生死福祸兮,巾帼之躯迎战而上,只留浪漫在人间;炮火中,河南兵身负重伤之际,高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绝不流泪显军人本色;弹坑里,军乐提琴手血染沙场,战士精神激励同仁,保卫祖国永不悔……朝鲜战场遍地是英雄,在长津湖、铁原、上甘岭,创造了无数震惊世界战争奇迹,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志愿军将士总能在祖国最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无所畏惧,成为“最可爱的人”。他们的故事无人忘记,激励后人坚定理想信念、勤学苦练、增强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应一句“人民的儿女”,青稚为战不负韶华。铁血今犹在,山河已无恙。每一个年轻一代,都生逢伟大建设时期,今天,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成为全国各族儿女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带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对英雄最好的纪念,就是英雄辈出。“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用生命捍卫守候。”“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质朴话语,激荡起无数国人的热泪。他们是芸芸众生的平凡人,更是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英雄楷模。新时代呼唤英雄,更造就英雄,唯有青年强国家方能强。在祖国和人民需要之时,我们要化身热血儿郎,不负人民重托,担起时代重任,牢记使命必达。坚定信仰理想信念,对党忠诚干干净净,勤恳苦练基本功,在实践中善于作为,遇困难敢于斗争,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就大胆地接烫手山芋、吃吃苦头,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不辜负党不负人民,将自己融入到国家建设事业中去,在新时代建功立业,定义青春的无悔与荣光,创造时代伟绩。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复兴路近,我们正年轻,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只有坚持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越是艰险越向前”,埋头苦干、攻坚克难,方能不断创造新的韶华成就,带领今日中国这艘巍巍巨轮,满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驶向不可逆转的壮丽航程。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800字 篇三

距离抗美援朝已经71载,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带着我们回顾了战争点滴。26位90多岁的志愿军老兵,追忆他们血气方刚的青春和永世难忘的战争岁月。

1950年,百万雄师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御敌于国门之外,维护祖国和世界和平。抗美援朝的战士们,有的回来了,有的却永远留在了异域他乡。

听闻老兵们入伍皆是十七八岁的年龄,我不禁肃然起敬。任红举老人,声情并茂地为我们讲述了他作为文艺兵入伍,遭遇敌机空袭,被困后偷偷溜下山,在伪军眼皮下寻找粮食。那惊心动魄的情节就像电影中演绎的一样,不同的是这一切都是老人的亲身经历。尤其是当老人表达自己的内心活动:遇到敌人时的无比紧张,夜晚独自行动时的恐惧,执行任务时的果敢……带领着我一步步走入一名革命战士的内心,去体会战争的残酷和士兵们保家卫国坚定的信念。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曾经第九兵团的炮兵,老人参加过与美军陆战一师对抗的长津湖战役。老人说:“这场战斗是前所未有的惨烈啊!”老人讲述了战争中敌我两方战争装备的悬殊,敌军的飞机和坦克是如何猛烈狂轰乱炸,我军是如何运用迂回穿插的战术和不畏牺牲的战斗精神在零下四十度酷寒鑪战20天,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靠着超乎想象的顽强意志,打赢了这场美军称之为“地狱之旅”的战役,击毙俘虏美军17000多人,令敌方强大的王牌部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毁灭性打击。

当然,我方也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采访过程中,有位老人长久默不作声,场外人员多次提醒老人休息,但老人一度沉浸在悲痛之中难以自拔。虽然战争胜利了,但留在老人记忆中的却是,战争中的苦寒伤痛,无数战友战死沙场尸骨未还。

纪录片的后半部分,很多老兵回忆起自己的战友,希望把战友们的遗骸带回故里。有人回忆起了和战友之间的小点滴,不禁老泪纵横;有人在各方帮助下,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老战友,欣喜若狂。

抗美援朝的战士们,像山一样挺拔,像大地一样忠厚。从筚路蓝缕到强盛富足,我们习以为常的今天,源于父辈拼搏奋斗的昨天。我辈必将铭记历史,勇往直前,续写辉煌!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篇四

回望历史,1950年距今已是甲子之后又十年有余,这个载入史册的特殊年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和一代人的青春,同时也成为文艺创作的热点题材。前不久上映的纪录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没有传说中的“龙城飞将”,都是普通的志愿军老兵,有炮手、侦察兵、军医、文艺兵、翻译等,入朝作战时才20岁不到。影片通过26位老兵的回忆将战争前线的惨烈,战士们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以及他们深嵌内心的战友情拼接起来,呈现给今日之青年,今日之中国,唤起民族情感,激发爱国情怀。

影片以鲜明的影像风格回望历史,在勇士们苍老却坚定地诉说中穿越时空,讲述战火中永恒的青春故事。首先,影片伊始的空镜头呈现出浓烈的时间流逝之感。沧桑的画外音映衬着不息的川流、远飞的雁群、遒劲的老树,除了扑面而来的时间感,还有历史的宏阔与幽微。随后的黑白影像中,一趟列车开过,车顶上一位孤独的乘客如同被历史裹挟的个体,沉默而执着,好似从雪漫漫、风策策的前景中驶向历史深处。这个段落一气呵成,奠定了影片的整体基调。其次,通过声音“降噪”加强画面本身的感染力。历史本身是沉重的,如果用音乐来烘托这种沉重,似乎是最直接的方式,但这种音乐抢镜的结果势必削弱画面本身的力量。影片中,宣传员熊朝瑞坐着轮椅观看战争展览,中远景镜头形成她与照片墙恰到好处的对照,青年的和老年的,过去的和现在的,这种画内画外的双重观看强化了影像的张力。当老人开动轮椅从右侧出画时,这静默的影像便具有了明显的隐喻含义。从画面中缓缓离开的她,似乎将那段历史也带离了。再次,适当的日常景观调动了影片的现实观照意义。影片大部分还是访谈,个别日常生活段落的穿插将历史和现实联结起来,日常的表层下仍然可看到历史的印迹以及对个体命运的悲悯之感。如独坐在客厅看电视的老兵,静止的画面里只有模糊的同期声,而影像的意义其实已经溢出画面。时过境迁的孤独感就在这画面中生长,直戳观者内心。所以,日常并不都是琐碎的,精微的日常有时反而会支撑起一个宏大的历史命题。

《1950他们正年轻》选择了一种质朴的方式来书写历史,这种经由受访者道出的历史细节是珍贵的,让人动容的。影片中的青春颂歌是热血铸就的,对于和平年代的观众来说,震撼而沉重。通过老兵详尽的回忆,观者也会不同程度地形构出一种极限境遇下关于生命和人性的认知与想象,一方面是毋庸置疑的残酷,另一方面也捕捉到了战争中的人性细节。

厚重的主题意义和鲜明的影像风格对于一部纪录电影至关重要,但这并不是全部。影片在个别细节处理方面还有一些遗憾,这对影像的质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解。影片中有大量的影像资料,但几乎都未标明来源和出处,多次出现的照片墙,有合影、有特写,也未交代,这种符号化的方式会削弱影片本身的记录效果,如果加上来源与出处,真实的力量会更加震撼。采访者少有的几次提问,使得声音参与到文本的表述中,但并没有为这种表述助力。比如问“您的这种经历是否和子女讲过?”“您平时还会想起抗美援朝吗?您会主动想吗?”“您是什么时候参军的呀?”这些问题只看文字是没有硬伤的,但是影片中的声音和语调却给人一种“局外人”的感觉,采访者并未完全融入受访者营造的历史语境中,这会连带着观众一并出离。所以,声音的作用不可小觑,特别是在影片中突然出现的声音。

历史叙述一直是中国电影书写家国记忆的重要路径,随着社会发展和电影工业的升级,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技术加持下的影像表达,有了无限的拓展空间。然而,历史本身的厚重与丰富并不见得与技术成正比,人性在历史叙述中凸显,是极限境遇中的抉择,是本能的反应;生命的哲思在历史叙述中弥散,碰触到穿越时空、跨越民族的相通情感。镜头中的老者毫无保留地将尘封的记忆掀开,诉说耄耋之年的祈愿和战火青春的遗憾,他们的叙述或激奋或哀伤,或细微或缥缈,联结起历史的往昔与今日。历史终究是关乎人的,对于历史的影像书写,围绕人的叙述最珍贵。

对于纪录电影而言,由于其与真实的天然关联而具有了更为浓厚的历史感,“他们正年轻”是对民族历史的当代书写,是对青春的礼赞,对生命的敬畏,对战争的反思。回望历史,霜重雪寒,金笳高吹,那年他们正青春,风凛冽,心灼热。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1200字 篇五

观1950他们正年轻有感——动人的旋律

初二(3)班 张熙瑶

老师们,同学们,今天我要讲述的是一个大家都熟知的历史,抗美援朝,这也是那些保家卫国的战士们故事,开场,旋转的时钟带我们进入抗美援朝的年代,天空中的飘雪似乎要飞出屏幕,闯入我们的眼眶,林间的日光引人入胜,这将会是一场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光辉历程。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我对这部影片感触最大的地方,雄壮的旋律让在场的观众们无一不热血沸腾,而这首歌曲也贯穿着每一个抗美援朝战士的历险。

任红举,以为87岁的老战士,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他与战友们都还只是一名学生,这对他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对所有人来说,是光荣的,但是又有谁会理解这艰苦抗战中的离别呢?

文工队里,有一名小战士,名叫刘文,一位小提琴手,这些文艺工作者们也参加了这次出征,正当我激动的准备继续猜测他的经历时,就听闻这位与我相隔着一个年代的演奏家死在了无情的炮弹之下。

“我愿用你一根白发,安在小提琴上,陪你一起演奏。”

紧接着,是任红举的另一位战友,汤重稀,通过视频,相隔千里的任老先生再次见到了“小汤”,记忆中那个孩子也变得满脸皱纹,汤重稀战士年轻时,曾经也想成为一名手风琴演奏家,这时的我在心里默默祈祷,但当这位老战士把手举到胸前时,我愣住了,原来,汤重稀战士心中也在想,我不能让手受伤,一点也不行,说着,他想把双手环抱在胸前,但是突如其来的炸弹,决定了他再也不能继续他的梦想了。

薛英杰,一位卫生部的战士,他在战壕中东奔西跑,解救一个有一个伤员,曾经,他遇到一位只有二十几岁的小战士,被炮弹夺去了下巴,喉咙的部位清晰可见,我不敢去想那样残酷的场面,那会是多么恐怖的伤口,没有一个护士喂饭坚持到了最后,薛英杰老战士为的次数最多,而这位小战士,对他十分亲切。

“他,也有爹和妈啊……”

不能再拿起琴弓,不能在弹奏旋律,不能再念出一句动人的诗歌,这些战士,用血肉保护了朝鲜,用生命,守住了列强侵略的最后一道防线,战士们都坚守着不屈的信念“最危险的,我去,生命有关的,也由我顶上”,有的用眼泪掩盖所有情感,有的用微笑掩盖伤痛……

电影的最后,战士们的照片,挂在雪白的墙壁上,围绕着红色的中国梦,烈士的陵园里撒满了阳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有现在!”

回校的路上,我看到满天的云霞,我看到天空被染上了炽热的红色,这一切祥和安宁的场面就是抗美援朝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回报!穿过高楼大厦,那里似乎有一道道身影从雪地间归来,迎着初春的光芒,美妙的琴声,动人的颂歌,传递着胜利的消息,这是一个年代的感慨,更是红色精神所传递的情怀!

忽然间,我似乎听到了志愿军斗志昂扬的,胜利的歌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