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二卷作文优秀3篇

时间:2023-04-17 08:31:29 | 作文来源:小练笔

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高考全国二卷作文优秀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高考全国二卷作文优秀范文 篇一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一言,使不争成为智慧的代名词。何为不争?不争并非是一种消极沉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与世无争,而是不争不该得到的,不争得不到的,不争得到了也没益处的。

淡然处事,淡品香茗。让清雅来代替浮华,让静然来遮掩浮躁,让不争来替代喧嚣。季羡林先生不慕名利、淡然处之。他精通多门语言,回国后尽管经历,尽管被打为“黑帮”,尽管在北大看守牛棚,但他对印度语言佛典的研究之深是国人有目共睹的。当我们亲切地称他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时,季羡林先生却一再强调要摘掉这些称号、桂冠。尽管老人已离开了这个喧嚣的世界,但我们要记住他那与人无争,与世无争,不计名利的平淡心境。

在如今这喧闹繁杂的时代,请独守一份沉默,默念一份平淡。心若止水,静观其变。不就一事争长短,不急一时较高低。“不争”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崇高的境界。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分为四种境界: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功利境界和自然境界。一般人都处在功利境界,他认为中国古代处在天地境界的只有一人,那就是老子。老子看破放下,六根清净,与世无争。

曾有户人家找附近寺庙的僧人做法事,事后主人发现丢失了二十两白银,他怀疑是僧人所为,便到寺院问罪。僧人明白来意后,并不多言,直接取出二十两白银给他。等到他回到家中,妻子便告诉他是她因为临时有急事拿走了银子没及时交代。此人听后十分愧疚,连夜送还银两,并向僧人道歉。这位有口皆碑的大师都能在被别人诬陷时不怒不争、不计得失,这是一种泰然的处事风格,也是一种淡定的境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有这样的品行与境界,只要我们功利心稍淡一些,虚荣心少一些,心胸开阔一些,以坦然之心面对这喧嚣的世界,以不争作为一种完美的处世心态。

2022年全国新高考II卷高考作文:再绘新画卷,青年任蹁跹 篇二

从东亚病夫到两届奥运会的主办国,从积贫积弱到GDP世界第二,从任人宰割到“东风快递”使命必达……中国的和平崛起让世界惊叹,更让国人自豪。作为享受发展红利的青年人,时代的答卷摆在我们面前,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是鼓掌加点赞,还是躺平自舒坦?

有人年纪轻轻便老成世故,做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一天到晚净躺平,一味享受父辈创造的优越条件,过着“颓”生活,露出“丧”表情,真真是辜负了“青年”这个朝气蓬勃的标签。其实你完全可以为神舟十四的上天而发个朋友圈,为“葱桶组合”的夺冠去点个赞,为战胜疫情而撒个欢吃个串拍个照片美个颜……——同频共振,才是时代真青年!

是勇敢挑重担,还是逃避缩一边?

扪心自问:大国重器上,有没有你拧上的一颗螺丝?奥运华章里,有没有你写下的一个音符?绿水青山中,有没有你种下的一株树苗?当年,钱学森、邓稼先老一辈科学家在最青春的年华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隐姓埋名,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而今,一些年轻人却宁可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其实尝一尝你就知道——家乡的月饼香又甜!今天的中国早已不需要我们像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是提供了各种优渥的条件。那么,在建设美好祖国的征途上,你是选择做一个懒惰而懦弱的看客,还是积极主动成为出类拔萃的主角?——勇挑重担,才是中国好青年!

是创新不局限,还是故步求稳安?

实事求是地讲,我国虽然在高铁、航天、5G技术等方面已经领先全球,但从芯片设备到高产种子,从医药器械到机床航发,不少领域还是略逊一筹,受制于人。实践证明,科学依然是有国界的,先进的技术是花再多的钱也买不来的。所以,吾辈不可以不弘毅,因为任重而道远。没必要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畏首缩脚,担心失败而放弃探索,因为时代潮流浩浩汤汤,但从来淹没不了青年人的激昂!——一往无前,才俊切莫甘平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不能躺在前辈的功劳簿上踟蹰不前,在最好的时代,应该策马扬鞭,撸起袖子加油干;跨越险阻艰难,再谱傲娇新篇。到时候:美丽画卷轻舒展,待我青年自翩跹。国家强盛看巨变,民族复兴开心颜!

全国高考二卷满分作文 篇三

三月的微信朋友圈,到处流传着关于黄金风铃木的图片。图中的花簇一片金黄,一朵朵花倒挂着像一个个风铃,很招人喜爱。可显然几张图片根本满足不了我的欲望,我一边上网查着黄金风铃木的花期,一边筹划着周末出游亲自拥抱一场盛大的花事。

科技日益进步,为人们认知自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轻点鼠标,便可查花木属性,打开电视,便可知雨雪阴晴。科技向人们传递着“足不出户知天下”的理念,却让奔走在快节奏生活中的劳碌众生以为凭此便可尽得自然。他们以为冰冷玻璃背后的几个符号、几张图片便是自然的全部,甚至有人妄想从中可收获古人常说的能润泽心灵的自然甘霖。殊不知,这种浅尝辄止、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只能让他们看到“黄花”就认为是油菜花,听到黄花梨木只会想到砍了赚一笔,见到木棉花只会捡回家煮一锅去湿汤。对自然只知皮毛,不曾深入体会,注定他们也无法获得自然的恩赐,所以他们的心灵依旧贫瘠与干涸。

自然不是困在玻璃柜中失去生气的标本,它是鲜活的,立体的,有声有色、甚至有语言有情感的。而这些,必须走出去,投进自然的怀抱才能体会得到。你可以在电脑上搜索出很多关于“长江”的解释词条,却无法感受到亲临长江时的心境壮阔,也无法体会江水翻滚着诠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时间意义;你可以躲在石屎森林中打开电视看着一派田园风光,却无法感受到身临田园的心旷神怡,也无法收获山水煞费苦心安排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的一刻明净安谧;你可以通过手机玩着虚拟的种菜游戏,却无法感受到亲手收割庄稼的丰收喜悦,也无法真正领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真谛。

感知自然,就如同做一道写景诗的鉴赏题。只知道答题术语还不够,还需要对诗歌意境正确且深入的领悟。答题术语的获得很简单,翻翻教科书就能掌握,这就像通过科技途径去认知自然。这种途径能帮助我们更好组织答案,却不能助我们拿到满分,它充其量只是“知”,并未做到“感”。必须要领悟到诗歌的意境才是抓住了诗歌的灵魂,这如同要真正理解自然就要对自然做一番深入的感悟。而要做到这一“感”字,必须走进自然,与自然共呼吸、同对话,让清澈的流水流进我们的血液,让芬芳的花香盈满我们的衣袖,让飘落的落叶漾开心湖的涟漪。只有把“感”与“知”结合起来,通过“感”促进“知”,通过“知”更好做到“感”,才能真正解读自然,才能使“自然”二字鲜活起来,才能使自然滋润我们心灵的同时发自内心地守护自然。这是感知自然的圆满答案,也是感知自然的最终归宿。

我感激科技让我认识了美丽的黄金风铃木。通过微信把图片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知晓这份美丽。然后明年三月我们相约去看黄金风铃木吧,徜徉在金黄的海洋中,跟随一个个“风铃”一同起舞。那时你会发现,你不是玻璃屏外的看客,而是其中曼妙的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