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传观后感(优秀10篇)

时间:2023-03-07 08:14:33 | 作文来源:小练笔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白话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甘地传观后感(优秀10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甘地传观后感 篇一

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说他是所敬仰的神,我摇摇头表示不同意,因为他比那高高在上不知冷暖的神明多了那么一些的“人情味”。圣雄甘地,我只能按照电影里的说法说他是一个非常接近神的人。

通过《甘地传》这部电影,我不能说我了解甘地这个人,只能说我从仅仅知道有着甘地这个人存在到认识下甘地而已。 其实很多年前我就曾见过甘地生平的照片,当时唯一的印象就是他是一位面容慈蔼的老人家以及他有着一种让人无法忽视却又难以言喻的独特气质。看过《甘地传》再现的甘地之后,我隐隐约约明白了当时感到的那种独特的气质究竟是什么了?他是东方神秘文化与文化互相摩擦产生的火花。甘地早年是一位律师,他相信和拥有赋予他与睿智;同时甘地也是一名,教特别是教的授予了他感性的一面,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气质却极为和谐地融洽在甘地这个人身上,使得他整个人看上去是那么的独特,那么的迷人。

《甘地传》获得1982年5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创作剧本、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接七项奥斯卡。它只要是讲述了甘地是如何从一个成为印度人口中膜拜的圣雄,同时也是他用他独特的“非不合作”思想带领着印度,是印度人民摆脱英殖民者的的艰辛历程。自从24[]岁的甘地因为自己是有色人种而被扔下火车的那一刹那他看到了种族歧视对自己的,而且他也深深地意识到此刻被扔在这南非荒野上的不只是自己的人体和灵魂,还有自己民族的。这一行为深深地激起了这位年轻律师的斗志,他希望自己的民族可以找回自己的,正正地像一个正一样生活着,被人尊重着,自此开始了他一生的事业——从北非到自己的国家,用他那独特的“非不合作”思想引领印度人民。 身为印度的“国父”,我们很难想象甘地居然一点或者一个职位都没有,这也就是他值得尊敬的地方,他只是单纯地想引领印度人民去,去争取他们该有的,因此他没有想过关于关于财富的事情。在“不合作运动”出乎他的预料的时候,他用去那些被和了的印度人民,再一次将他们引回正轨。当时,我最深刻的就是甘地的那一句:以眼还眼,那只会让世界盲目。 印度的离不开甘地的努力,可以说的是当时如果没有了甘地这个人,印度可能就不能,或者会延误几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而且其中的过程必将会更加的艰苦,更加的。

这一切我只可以用中国的一句古话来说:“英雄造就了时势!”甘地选择的“非不合作运动”,面对者的打击,关押,他们不也不,直到者心生惭愧,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在当时的印度,甘地的这一行动的确是高明,直击人性的脆弱,让人不得不为他们的行为感到后悔,从而开始烦死自己的行为。正因为如此,他拥有了所有人的心和尊敬,包括他的敌人,就正如那个那位大英帝国的所说的,你若有一天能无罪,我将比任何人都高兴。印度不像中国,经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等的洗礼,人民开始接受了的思想,逐渐解放了被封建礼教的思想,为辛亥奠定了基础,从而开始那一代为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自强自富的征途。身为中国人我们都知道那段历史的心是印度不同于我们,虽然都是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但是那个程度和的深度不一样,他们人民思想准备还处于以前的那种封建主义思想阶段,崇尚义,所以一开始,甘地和其他的他们闹,印度的人民就了与甘地背道而驰的道了,幸好当时甘地,才没有使他们在这条上越走越歪,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印度的人民在当时的里只是一个很单纯的,被,被歧视,他们都向当地习惯,虽然有怨言但是就是不敢说出口,当有一个人他们就会迅猛地爆发,如果印度一旦采取了像中国那样的枪杆子出的方法,他们的肯定比中国的八年抗战和三年内战所付出的更加惨烈,而且不一定会成功的思想没有准备好,慢慢地这场运动就会演变成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可能会一下子被大英帝国下去,毕竟人家的武器装备不是用来做摆设的,另有一个可能会像清朝的太平起义一样,像一颗新生的明星却又用及其快的速度陨落,这两种可能对印度人民来说都没有好处,因为政局的动荡对经济的影响是很大,而且一旦引发了战争,说要恢复可不是那么容易,特别对当时那么贫困的印度,无疑是雪上加霜。 还有一种做法的就是发动,但是当时的经济命脉可都是掌握的大英帝国的贵族上,没有了雄厚的经济支持要获得一个国家的谈何容易呢?

当时巴黎也是靠着的一腔热情取得了当时巴黎的,但是就是因为没有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几个月之后还是眼睁睁地把自己辛苦得来的还回去。当时,英国的地主在印度有着绝对的话事权,他们说一就一,印度的农民一点都不敢,就像其中有一个地主叫那里的人民只种某种植物,他们也就只可以种那一种植物,这样的情况,印度人又怎么可以把自家的经济话事权拿回来呢?又怎么可以轻轻松松让人家把印度这一块肥肉还回来呢》 而说回来,甘地的“非不合作运动”就是最好的办法,他们没有搞事,也没有策划,就算那边想抓他们小辫子也没有办法,他们就是没有配合的某些行动而已,那边也不能因为这就把他们全抓起来。他们这种做法直击了人性的脆弱,看似无用,却比枪杆子出和经济等方法更加地有用,更加地有效率而且更加地被人所尊敬。记得,甘地曾经几度地说过:“当我时,我会想起,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的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的,好好想想,永远都是这样。”甘地懂得这个道理,其实所谓的非,也就是和谐,这是人类的最终归宿,任何因而取得的,终会为所夺去,在面对棘手的问题时,往往是人类最先想到的解决方式,但他永远不是最好的。所以人性的弱点成为了他强而有力的武器。最后他们也开始制衣,开始制盐,慢慢地满足自己的生活,是自己脱离了英帝国主义的也还是可以活下去,他们想全世界证明他们懂得自立自强,再也而不再是依靠英帝国的施舍才能存活的附属国。

最后,我想说的是,当时可能会有第二条可以让印度,但是我相信甘地所选择的这一条是最适合当时的印度。 而我通过了这一部电影,我领略到什么是伟人的风采。他的一生都是那般的轰轰烈烈,也许在他的眼中没什么,自己只是在做一些自己认为要做的事而已,但是我却对他的到了极致。他的大半生差不多都是在里渡过的,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印度的人民,知道死的一刻,他的财产和当时回到印度一样都是一无所有,两袖清风,这样人怎么叫人不钦佩呢? 最后,我想用某人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这一篇观后感。“界横遭之时,甘地人们走另一条道,即非主义。他宣传非学说,终于发动了印度人民大众,奋起将英国出印度半岛。于他的努力,运动取代了武装,取代了枪炮,沉默取代了恐怖的bomb的爆炸声。在欧洲,正当们滔滔不绝地发表的,者们声嘶力竭地鼓噪一时,甘地却静悄悄地地球上人口众多的国家的人民群众。他招贤纳士,既不求助于,也不于钱财的力,而是以下述号召他们:‘愿意我的人们,你们必须准备以地作床,身穿粗布,黎明即起,食欲,清理厕所。’他同伙们身穿用手纺制的土布衣服,作为这支大军的军服。颜色浅淡的土布衣服,牢固将印度人民大众团结起来,正象褐色的军服把欧洲者的军队联系在一起一样。”

甘地传观后感 篇二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就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甘地

48小时之前,我观看了电影《甘地传》,久违了的感动再次涌上心头。这部史诗性传记大片叙述了圣雄甘地伟大的一生。

影片从甘地被暗杀开始倒叙。1893年印度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年轻的律师甘地在南非旅行时,被火车上的英国人指认出是印度阿三。尽管当时的甘地皮肤较白皙且富有涵养,一派绅士风度,但还是被残忍地踢下了火车。从此甘地亲眼目睹了其同胞(包括他自己)所受的种种欺凌,决心为维护同胞的权利而斗争。“一定要反抗”——这是年轻的甘地唯一感到要做的。

首先,他和当地同为印度人的商人决定先要反抗不公平的法律。于是他们开始了烧毁大英帝国在南非发放的通行证。在第一次的演讲活动中,甘地就确定了他一生的运动方式“非暴力不合作”。尽管在烧通行证的时候,甘地遭到了毒打,但他仍然不停地将通行证放进烈火中,年轻的甘地在用他的实践证明着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在南非,甘地由于身为小有名气的律师得到了一些媒体的关注,他并借此结识了一些在他生命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记者朋友。受哲学家鲁斯金《给那最后的》一书启示,甘地在一块人迹罕至的地方创办凤凰村,奉行没有阶级压迫、种族歧视、人人自食其力的“乌托邦”理想。 其中包括感化自己13岁就开始缔结姻缘的妻子来洗刷厕所,而这本来是下人们应干的活。

1894年5月22日,甘地发起成立了南非印侨第一个政治团体——纳塔耳印度人大会。在一次大会中甘地说到:“我不会为任何主义而杀人。不论他们对我们做了什么,我们绝不还击,绝不杀人。他们将会把我们关起来,罚我们的钱,没收我们的财产,可是只要我们坚持,绝不能抢走我们的自尊。我要求你们去反抗,但是要对抗他们的愤怒,而不是挑起他们的愤怒。通过我们的所遭受的痛苦,他们会看清自己的不公正。这和攻击他们具有一样的杀伤力。但是我们不能输,他们可以折磨我,甚至杀了我,但他们得到了我的尸骨而不是我的屈服。”由于组织印侨工人罢工,甘地屡次被关进监狱,自此开始了他名不虚传的“大坐牢家”的生涯。

由于他不懈的斗争和合理的争辩,甘地先后多次被释放,遂于1915年再次回国。回国后甘地到处旅行,观察印度人民的生活。在印度他通过提倡非暴力政策赢得了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在一次国大党的演讲中他说:“除非我们和在烈日下劳动的人们一起同甘共苦,否则我们就不能代表印度,也不能以国家之名来对抗英国。”

面对持续不断地和英国警察的冲突,以及后来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冲突,甘地悲叹道:“以眼还眼,只会使整个世界都盲目。”虽然屡遭挫折,他还是坚持用绝食等手段迫使英国政府同意印度独立。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发生冲突时,甘地再次绝食,使秩序得以恢复。但即使这样,狂热的印度教徒还是不能理解甘地,遂在一次集会中将甘地刺杀。

虽然甘地一再表示:“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决不能同意分治印度。”但甘地死后的世界历史我们都已清楚,印度被分成了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战争不断,民族仇恨死灰不灭。而到了1971年东西巴基斯坦又被分为: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蒙巴顿评价甘地说“在人类历史上与释迦牟尼和耶稣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纵观此片,此言不假。爱因斯坦也尝言,后世子孙很难想像,这世上居然走过这样一副血肉之躯。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没有任何私心、权力欲、物欲、狭窄思维的小个子,创造了印度的奇迹。

甘地传观后感 篇三

Whenever I despair, I remember that the way of truth and love has always won. There may be tyrants and murderers, and for a time, they may seem invincible, but in the end, they always fail. Think of it: always.

——甘地

随着三声枪响,一个震惊世界的伟人被谋杀而死。印度为他举行盛大葬礼,他就是甘地。

电影以此开始。年轻的甘地还不懂得当时英国的殖民统治,而当他被扔下车去,不让他坐头等车厢时,我想他真正明白了,世上并非人人平等。不过,甘地年轻时身上已有了骨气,他不肯下头等车厢,宁可被打也要争取烧那象征独立的纸条。甘地身材并不高大,但当时,南非的印度人已经被他所征服。回到印度后他一步步做起,让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获得成功。

甘地一生中非暴力和强烈的独立思想一直贯穿。印度当时被英国统治,印度人更是被欺压,甘地深深感到印度需要自由。其实生活中我们也觉得有些事不合理,但我们总是因其他人都这么做而做。而正是这样不停有人做,所以我们更觉得众人都这么做。而那些敢起来说个“不”字的“异种”往往是伟人,一个“不”字区分了他们。但其实说了“不”字并不够,真正为证实“不”是对的而献身于此的人,才是伟人。甘地就这样做了。当我看不到那个西装革履的绅士甘地,而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剃光了头,身穿印度布衣,脚穿草鞋,织着衣服的思考着的甘地时,我已经看到了印度的希望。

在看电影之前,我曾惊讶于“非暴力”。对于我们这个“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民族来说,这的确是一个不可理解的举动。但他为什么要“非暴力”呢?我想甘地想的更远。英国当时的强大不是印度说独立就能独立的,而是印度要想方设法让英国认为,印度强大了,不再是英国能随便玩弄的了。而印度没有武器,所以,应当用人们的精神。与英国正面拼杀固然是人民愤怒后的第一想法,但是这样一来,印度要为此付出太多代价。这是其一。其二是正如开头甘地所说的一样,“真理和爱总会赢,历史上有许多暴君和暗杀,一时间,他们好像成功了,但最后他们总是输。想想吧,总会。”这句话确实如此。历史为什么会有更替朝代?是因为暴力,起义,造反。造反后这个朝代就是杀出来的,而且还面临着被杀回去。暴力一时间会征服人们的精神,但不会永远。前几天曾听到关于林肯的文章,其实也是如此,刺杀者并没有为此成名,而林肯却得以永恒。美国南北战争谁又能记得杀了多少人,打了几个胜仗?我们只说,它解放了黑奴。我们从不赞叹林肯怎么去派人带兵杀敌,怎么歼灭更多的敌人,我们赞叹他的精神。

甘地比其他人更有远见还在于他对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问题上。当印度人喊着:“杀了吉诺”时,他没有选择不与吉诺合作。我认为那样做是为了不再激怒穆斯林。其实甘地一直希望只有一个大国:印度,有穆斯林,更有印度人。但吉诺为了自己的利益分割了印度。若甘地选择抗争吉诺,一定会激怒穆斯林,“为什么我们不能有国家?”又要打仗了,非暴力使他决定同意有巴基斯坦。他又通过绝食和对人们表现出的决心,缓和了印巴冲突。甘地若带领印度人民反抗巴基斯坦,可能印度人更认为他伟大。而他却为印度人实实在在的考虑,考虑世世代代的和平。其实他比反抗更伟大。

甘地还有许多品质让我们学习,像他在法庭的从容浏览整个印度的坚持,慢慢学会演讲的能力……这个被人称做“圣雄”的印度领袖,让我明白了,真正伟人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唤醒内心的光明,影响着别人,让真理成为现实中的道理的人。

甘地传观后感 篇四

下午观看电影《甘地传》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样一位印度的贵族公子哥,在英国取得了律师资格证,有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及美好好的前程。可是他却置这些于向外,用他心中的真理和爱领导印度各个教派的信徒和大英帝国对抗。

甘地的指导思想是: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终究就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我不会为任何主义而杀人,不论他们怎样对待我,我们绝不还击,绝不杀人。但是我们绝不印指纹,谁也不印。他们会把我关起来,没收我们的财产,可是只要我们坚持,绝不能抢走我们的自尊,我们承受一切痛苦,他们就会看清自己的不公正。这和攻击他们一样具有杀伤力。他们可以折磨我,可以打断我的骨头,甚至杀了我,而他们所得只是一具尸体,而不是我的屈服!

他深受____义中的人要忍受一切痛苦,当有人打你的左脸时,请你把右脸也伸过去的影响。从年青时代在南非组织印度劳工争取权利开始,他的一生都在用宽广的胸襟,坚强的意志带领人民做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伟大精神不仅得到全体印度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也博得了对手的赞许。最后的胜利属于甘地。

一生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印度的自由和独立。他对真理和爱的追求超越了宗教信仰,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线,成为全人类的榜样。

对我感触最深的他那句,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才能得胜。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就要把真理和爱洒向民族的未来,祖国的花朵。培养他们追求真理,爱满天下的高尚精神。

甘地传观后感 篇五

甘地这位一生致力于印度摆脱殖民地命运的英雄,其实个子很小,他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权斗争理念,但就是这样一个貌似不合理的斗争方法,却在印度独立运动中取得空前成功,震动整个西方世界。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中心是用自我牺牲的行动反衬统治者压迫者的残暴丑陋,用高尚对比卑贱,让对方自行醒悟从而幡然悔改。这与____的“打完左脸打右脸”和佛教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做法非常相似。不同的是,后者是比喻,甘地则是血的实践。从电影的短暂描述中分析,这种与人的本能反应完全逆向而为的民权斗争方法之所以能起作用,主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媒体的自由报道;二是英国政府的面子。

在片中甘地的一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他说;物质享受不能带来幸福,幸福来自工作和工作带来的自尊,对这一句话深以为然。

甘地的回答是贯穿全片的名言:“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他们终究总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甘地的回答是超越生死的高度。

我觉得甘地自我牺牲的人性尊严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很有道理,或者说,是一种信仰。甘地终生食素禁欲,奉行非物质主义的极简生活,自己纺线织布,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早已超越了物质的温饱。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躯体只是一个暂时借住的皮囊,精神上的完满才是最终衡量人生意义的标尺。对于这种信仰来说,生并没有那么重要,死也没有无比可怕,多活一天与少活一天区别并不显著。在印度独立运动中,甘地曾四次绝食。电影中强调的两次,一次是1922年为了平息印度平民针对英国执法人员的暴力事件,一次是独立临近后,印度国内穆斯林与印度教人民之间的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甘地为了平息蔓延全国的宗教仇杀,执意绝食直至所有暴力武斗全部停息。可以说,在推行“非暴力”理念的过程中,甘地绝对身体力行,走在前列。也正是他甘愿自我牺牲的行动,印证了他的信仰,将原本最为孱弱的精神力量推至无穷,竟能影响印度全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堪称“圣雄”。

甘地传观后感 篇六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甘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印度正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年轻律师甘地在南非旅行时,目睹了同胞所受的种种欺凌,决心为维护印度移民的权利而进行斗争。回国后,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并到全国各地旅行,得到了信仰各种宗教的贫苦人民的爱戴和信任。他虽屡遭挫折,但坚持用绝食等手段进行斗争,终于迫使英国政府同意印度独立。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发生暴力冲突时,甘地决心再次绝食,终于使秩序得到恢复。但几个月后,甘地却遇刺身亡。

这部长达三个小时的影片,自甘地被印度教极右分子暗杀开始,倒叙了他的生平,上下五十年,纵横数万里,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大手笔之作。一位美国记者曾说:"只有极少数的影片非看不可,《甘地传》就是其中之一。”甘地,作为印度的圣雄,曾在无数的印度人民甚至世界人民心中是一个传奇式人物。而实际上,甘地的生平绝非"传奇”二字所能涵盖。很少有谁的一生能与一个国家、几个民族的命运如此紧密的交织在一起。如今,通过三个多小时的完整而真实的再现了这一伟大人物光辉而伟大的一生。影片采用典型的倒叙手法,开篇即给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拥挤的广场上有无数的信徒,甘地置身于其中时而双手合十回敬信徒们的致意。

忽然一个身体结实的年轻人从人群里挤出来,跪在圣雄面前,似乎向他表示敬意。然而他抽出手枪,用枪顶着甘地赤裸的胸膛,一连三枪,圣雄甘地徐徐倒地……影片《甘地传》首先从主角恢弘的葬礼上切入,借主持人的口来粗犷的勾勒出甘地非凡的一生。随后镜头一闪回到五十五年前,当时年轻的甘地作为一名被大英帝国承认的律师真是年轻有为、意气风发。但被人扔下火车的遭遇犹如一记闷棍,让他深切的体会到种族歧视带给自己的耻辱。为了洗刷这种耻辱,甘地耗尽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甘地传》即从这里开始,传记式的电影有其固定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加上饰演甘地的本金斯利本身朴素无华,毫不矫饰的演技更使这部影片增添了几分可信度:甘地宁愿上身赤裸也不愿用英国的洋布并大声号召印度人民抵制英国的洋布;甘地绝食,以自身的摧残来唤醒民众,来力求让造反的火焰熄灭,他是用自己的方式来呼唤和平;甘地演说,他没有妙舌生花,他用自己的激情,用自己的理性征服了人民的心――影片在其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受万人崇仰的形象。佛教中有个著名的典故"削肉饲鹰”。用中国人的话来讲就是"以德报怨”,但说来容易,身体力行则又是另一回事。

甘地之所以能独享"圣雄”之名,就是因为其超越了道德的极限,能以神得尺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圣雄”的人格力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正是这种道德的力量和神性的光辉赢得了历史和人心。同时,影片亦不回避甘地的苦恼。他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和妻子的争吵,争吵中的他的暴燥、他的激进、他的自卑心、总之是他脾气中所有的劣根性在这次争吵中一览无遗;他在反暴力绝食中有自己独特的执拗,他不顾及朋友亲友的劝说,他是一意孤行的。影片正是从这些小地方表现出甘地的平凡:他生活在人民中间,他是人民的一员,他被尊为"圣雄”,但他决非完人。影片《甘地传》中还有一段让我深切体会到甘地的平实和真切:他拉着妻子的手,回忆当时13岁时举行婚礼仪式的美好瞬间。他们面对大海,甘地娓娓道来,似乎在诉说生命中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他的脸上是常见的那种微笑,此刻却有一种特别的神圣。几十年的婚姻道路,风风雨雨,相濡以沫。甘地没有晦饰什么,包括他当时的年龄当时的想法,一切一切。他和他的妻子是幸福的,在甘地看来,尽管也有过争吵,却早已是过去的结。这些是他的平凡之处,却恰恰折射出伟大的光辉。

甘地是平凡的,他没有泰戈尔的诗人天才,没有遭受过玛拉克里什纳的那种神秘梦幻的折磨,也没有受到维达卡南达的那种不可抗拒的热情的驱使。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外表简朴,学业庸平,毫不出色。他的体力他的智力丝毫看不出在他的身躯里蕴藏着一种巨大的潜力。但是,甘地确实是超凡的,他的超凡在于他的坚忍不拔、英勇无畏、孜孜不倦地为遵循永无休止的心灵与精神的呼唤而倾尽心力。他的生活是一次努力奋进的长途跋涉,这从影片中即可见一斑。他以常人的步伐,一步步攀登着,当他到达顶点时,我们看到:甘地,他,已经超越常人。当然,超越的转变绝非一蹴而就,导演在角色的过度阶段着墨不多。但经过蜕变的甘地跃入政治舞台后,影片立即变的精彩纷呈。苟延残喘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即将丧失的利益,都变的凶残、暴虐,古今中外,盖没能外。然而甘地却始终克守着"非暴力”原则,在与英国人的多次交手中显得不卑不亢,虽历尽牢狱之苦而百折不挠,最后让枪炮臣服在精神脚下。

勿庸置疑,所有争取独立的民族都需要一名精神领袖,甘地就是那种在关键时期推动历史进程的人物。《甘地传》这部影片为我们塑造的一个是平凡真实的甘地。泰戈尔在甘地去世的前10年就曾写过:"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或许他不会成功,或许他会像佛陀和耶稣一样遭到失败。但是他的一生对子孙后代是一种教益,为此,人们将永远牢记他。”泰戈尔的预言是准确的。通过影片《甘地传》,我相信,将会有更多的人了解甘地,莫汉达思卡拉姆德甘地,这个名字将是印度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心中永不坠落的太阳。人物传记片是历年各大评奖都十分垂青的片种,但这并不意味着谁都能驾御这类题材,很多人妥协于脱离真实的粉饰使此类影片变的鱼龙混杂。本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导演务实的选材、忠实的记述和演员精彩的演绎。导演在表现甘地这位最具"神性”的人物时,采用了人性化的视角,影片除了那幕毗邻大海的戏稍微凸显了主人公非同一般的魅力外,所有场景中的甘地都更象一个身型枯槁,质朴无华的老者。自始至终,"吝啬”的摄影师都没有用环拍、仰拍的技法来赋予角色多余的光环,而坚持用"写实”的风格成功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的甘地。本金斯利当年凭借对甘地这一最具挑战性的角色淋漓尽致的刻画,无可争议的荣获影帝头衔。当年三十八岁的本金斯利是印英混血儿,兼有欧洲和印度人的气质。他坚持进行生动的探索性表演,神貌两似,恍如甘地再世。一个普通的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接近神的境界?一个平凡的演员能与他所扮演的角色融合多深,看完《甘地传》你可以同时得到答案。

甘地传观后感 篇七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甘地回到了印度,下飞机后,甘地受到民众热烈的欢迎,他是印度被殖民以来,唯一的一位敢于直面英帝国,并且依然活着的人。起初,甘地是拥护英国治下印度的,回到印度之际,在印度元老的恳切期望之下,他出游了印度许多地方,看到众多被奴役下同胞的苦难,因而他决意要为印度争取独立和自由,英帝国虚伪地说:“印度要是分开来就不能发展。”甘地回应道:“宁愿要在同胞坏的统治之下,也不要在外国的统治之下。”甘地四处游走和演说,他的妻子和众多的追随者(有国外人士,也包括英国人。)都在积极推动甘地的“非暴力”运动。由于印度当时有3亿多人口,教派林立,矛盾较多,所以也会引发许多小规模的对抗殖民当局的暴力,英殖民当局当然希望有大的骚乱,这样就可以找到镇压和平叛的借口,在这种情况之下,甘地通过耐心的演说,揭露殖民当局的阴暗想法,另外采取绝食等手段,以使印度民众响应甘地的“非暴力”运动。英帝国逐渐感受到印度“非暴力”运动的震撼,同时感到恐惧和惊慌,于是采取恐吓、镇压、屠杀等手段,试图让印度人屈服,可印度人民独立自主的意识已被唤醒,自由的火焰已冲向云霄,土里的芽已破土而出,独立自主的意愿不可扭转。甘地在此期间,被多次收押和威逼利诱,但甘地依然斗志昂扬,在世界舆论的压力下和印度民众的声援下,甘地重又恢复自由。为了印度最终能够获得独立和自由,甘地带领着从很少的几十人到发展壮大成数万人的队伍,徒步走了24天走到海边,这就是著名的“食盐进军”运动,为获取食盐生产的权利,这在当时此种权利仅英政府享有。衰落的英帝国带着万分的遗憾和无奈,愿意承认印度的独立,同时邀请甘地赴英国会谈。获得独立条件的印度国内最大的两个教派回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由于不可调和的矛盾,随时可能爆发内战,在这种严酷条件下,甘地只能痛苦的接受印度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日后由于印巴之战,东巴又分裂成孟加拉国。)两个国家。

影片的结尾又回到影片伊始的镜头,圣雄甘地永远的安睡了。

圣雄甘地,为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有智慧的头脑,他那坚韧、勇敢、仁爱之心,为着理想矢志不渝的精神,都催人奋进,值得印度人民爱戴,也值得世界人民的爱戴!

甘地传观后感 篇八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这句话是革命先烈郁达夫在鲁迅追悼会上说的。

是的,每个民族都有它的英雄,每个民族的英雄,都需要我们的尊重与爱戴。在那历史的长河中,在那印度的土地,有着这样一位英雄,他用他的一生,为印度人民的人权,为印度的独立事业,献出了他毕生的精力。他,就是人民心中平凡而伟大的甘地,人民心中永恒的“圣雄甘地”。或许,它的一生都是平凡而困苦地度过,然而他做的,却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在大英帝国统治下的印度,民不聊生,印度人民的生存权和人权严重地遭到破坏,许多的印度人民忍饥挨饿,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对待。甚至,多少的生命,在无力的抵抗中死去。然而,一代英雄在危难中出现了,他惨睹了在英国统治下,印度人民受到的种种不公与悲惨命运。于是,他站了出来,他为印度人民的人权与独立展开了最坚决的斗争。他写了许许多多的文章,作了许许多多的演讲,他的顽强抵抗受到了大英帝国的强烈反应,得到了印度人民的忠实拥戴。他以最独特的方式,不暴力,不合作,不妥协,勇敢地与大英帝国作斗争。即使,他总遭到英国军队的威胁,或者无理逮捕,但是,他却以此作为获得胜利的筹码,迫使英国政府对他妥协,而事实上,他成功了。

在他的领导下,印度人民空前地团结,他们紧紧的围在甘地的周围,与他一同作战。或许,在这场无尽黑暗笼罩着的斗争中,他们会为了坚持正义而牺牲,然而,他们就像他们的英雄一样勇敢,为了印度的自由与独立,为了民族的尊严,他们勇往直前。多少的流血事件,多少无辜的生命。

在电影中,我看到一个年迈的老人,为了人民的事业,饱受着无尽的折磨。他常常遭到无故的逮捕,坐过不一样性质的牢,他常常无奈的选取绝食,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妥协与胜利。终极甘地一生,他是伟大的,正因他奋斗的一生,是人民的事业。他总是和人民一齐,一齐受苦受难,一齐斗争到底。

在许多人看来,或许他的所作所为是如此的不可思议,然而,他却勇敢地去做了,并且获得了属于他的胜利。当一代民族英雄在几声枪鸣中永世,当历史的长河涌向了无尽的前方,人们已不再追究那历史英雄的杀害者,正因,那只能是历史的残酷事实,人们怀念与铭记的是那永恒的圣雄-甘地,还有他伟大的一生!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是这样······”

甘地传观后感 篇九

1、成功是需要一点最起码的专业基础的,就像是甘地的律师专业经历

2、我们从事的行业要始终如一,不能随意换来换去,经验得不到指数级积累。

3、要不盲从大流,为什么印度人就要收到不公平的待遇,虽然大多人都觉得正常或者被适应。就是因为有不公平,有不足,才会有改变的机会,而不只是抱怨。如果决定去改变这个不公平,那就要首先坚定自己的信念,这是作为创业者、领导者区别于其他一般人的最根本之处。因为可以看到,所以相信,所以坚持。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遭遇。

4、成大业,不管有多大的宏伟目标,其实都是一步一步来的,需要懂得单点突破,甘地回国前,就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为后续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5、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懂得包装自己:如、说服自己的爱人、老婆也加入这个战队;要将自己的形象整得跟别人不一样,白色衣服、光着身子、拄着拐杖,这些都是个人形象的包装,并不断强化;因为自己对信念的坚持,会吸引一帮追随者,如英海军的女儿做其干女儿,尽量也拉入战队,

6、要懂得利用媒体的力量,每次事件的发生都少不了支持自己的媒体发声。

甘地传,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如何完整形象打造自己的个人IP,值得大家多次学习。

甘地传观后感 篇十

今天看了《甘地传》,再一次加深了对甘地的印象。

高中的时候历史课上有他的一个介绍,那个时候觉得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很傻,甚至有点自虐的倾向,可是在今天看了《甘地传》后,我了解了他的那种思想。不同地方,不同国家的人有各自的思维习惯,有各自的信仰,又有各自的国情,因此不同的群体对待事物的态度也不同。

甘地所在的那个时候的印度已经完全是英国的殖民地,那那个时候的中国只是半殖民,因此中国可以为了赶走帝国主义而发起武装斗争,而且我也相信,如果在那个时候的中国实行非暴力不合作的话,中国就不会那么快独立。而至于印度,已经在英国的统治下,突然发起武装斗争,只会遭到资本主义国家的血腥镇压。因此甘地很聪明,利用他们自以为是文明讲法律的国家,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让他们不得不让印度独立。

然而在看到最后的时候,突然觉得这位印度国父是那么的悲伤。他也是一个人,一个瘦弱的老人,他为印度奉献了一身,可最后,他们为了那个所谓的党派纷争,那个所谓的权利争夺而忘了他曾经的贡献,甚至想要杀了他,而最后他也确实被杀害了。

真的很让人心寒,好不容易争取了印度的独立,可又眼睁睁的看着内乱的发生,看着印度子民自相残杀,这比那次屠杀更让他心痛

甘地是一个伟人,一个了不起的人,他那瘦弱的身躯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