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手作文

时间:2021-12-29 13:21:46 | 作文来源:小练笔

相信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它是中小学语文课必考的一部分,想要在作文上拿高分,就必须得一点一滴的积累,多写多看多练习,才能取得好成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师的手作文集锦,供大家学习参考!

  老师的手作文 篇1

  老师的手是神奇的,是与众不同的,是具有魅力的。

  音乐老师能让我们大饱耳福。

  有一次,在音乐课上,励老师为我们演奏了一曲《月光曲》。她的十只手指在琴键上弹跳着,优美的旋律随之而来。她的双手时而左,时而右,旋律也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此时,我不禁想起了课文《月光曲》中贝多芬弹琴时的一幕幕情景:一缕缕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微波粼粼的海面上------同学们在旁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身临其境。但是励老师最拿手的是拉小提琴。她左手拿着琴,右手拿着弓,像个演奏家。她的右手一上一下的,左手的五个手指在琴板上快速地跳动着。一个个小蝌蚪似的音符都被励老师驯服了,变成了一首首美妙的乐曲。

  美术老师的手让我们大饱眼福。

  在一堂美术课上,朱老师向我们大显身手了一番。他手举着画笔,在洁白的纸上飞舞着,只一会儿工夫,一幅栩栩如生的画便展现在我们眼前:东方出现了一片美丽的朝霞,一只活灵活现的大公鸡站在大石头上啼叫,真是金鸡报晓啊!当同学们画不好的时候,朱老师只要在画卷上“簌簌”地修上几笔,一幅逼真的画面就出现了。朱老师真不愧是神笔马良再世啊,我们自愧不如。

  有一次,我竟然忘带了水彩颜料,这可怎么办呢/我在美术课上只能呆呆地坐着,看着别人画画。下课后,朱老师把我叫进办公室,拍了拍我的肩,仿佛在对我说:“你呀,记忆力也太差了吧。上界课我千强调,万嘱咐,你今天怎么又忘了呢/今天就算给你的一次教训,下次不能再忘带了。”我在旁边一个劲地点头。

  老师的手让我享受到了音乐的灵感,欣赏到图画的美,还教育了我。老师的手真神奇啊!

  老师的手作文 篇2

  老师的手,没有雕塑家那么灵巧,能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塑像,仍博得人们的赞赏;没有音乐家那么柔美,演奏出动听的乐曲,而获得阵阵掌声。老师的手就是这么普普通通,平平常常。

  在课堂,为了学生更容易学到知识,老师的手就有了一些比比划划。这双手就成了学生攀登知识高峰的阶梯。在黑板上,语文老师的手会写下一行行漂亮的粉笔字,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做一些小结,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并从中领会一些写作的技巧,体会祖国文字的奥妙。数学老师的手在黑板上“唰唰”疾书,把学生带经那奥妙无穷的数学世界,又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这就是老师的手。

  在办公室,老师的手也不会停歇。翻开那一堆作业本,红勾连着红勾,使那双手轻松愉快,凝聚了无限赞赏、期望;偶尔也会有红叉,又使那双手迟疑凝重,批语中还含着批评,不过更多的还是鼓励。这双手又成了学生成长的铺路石。这就是老师的手。

  在灯下,万籁俱寂的夜晚,老师的手还在紧张的工作。打开备课本,不知道写着什么,似乎只有天上的星星才知道她还在默默的工作。为了她的学生,为了它所全心热爱的教育事业,她愿做架桥的螺钉、铺路的石子

  这就是老师的手。

  老师的手作文 篇3

  教室是我们的家,中学“新家”给我的第一印象更是刻在了我的心底。进入“家”里,映入眼帘的不是同学,不是课桌,不是黑板……而是静静地放在讲台上、毫不起眼的洗手液!老师上课异常辛苦,常常上三四节课不喝水也是家常便饭,哪有多余的时间去洗手呢?凝视着绿油油的洗手液,我心里对老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我们的手,光滑圆润,没有一丝粗糙,更没有什么皱纹。可我们何曾看过老师的手,几个春秋,很多老师的手就布满了皱纹,时时刻刻都能见着粉笔灰的踪影。操劳我们的学习,没有时间洗手,因不及时保养,褪了皮,龟裂了……

  每当老师写起粉笔字,不时地踮起脚时,我的心不禁被重锤敲击了一下;每当老师擦起黑板,不时地吸入灰尘时,我的魂不禁被灼烧了一下;每当老师脸上浮现出失望的表情时,我的人不禁呆滞了……老师的言行举止时时触动着我的心,因为他们是真心地为我们设身处地着想。当老师在课堂上不忍心伤你自尊而瞪你时,你,不以为然;当老师忍无可忍批评你时,你,心里肯定有所怨恨吧?可为什么非要在意老师的坏了呢,为什么不想着老师的好?老师没宽容过你?我们为什么不换位思考一下呢?老师含辛茹苦地教导我们,孜孜不倦地改作业……如果换做是我们,我们会这样做吗?老师的奉献与宽容没有打动我们吗?老师的手就是最好的写照!

  宽容,奉献……这些道理我们都明白,老师就是宽容的化身,奉献的榜样。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什么不用手去做呢?宽容和奉献并不是工作和本份,它是一个人的精神。老师用他的手挥洒着汗水与心血,手仿佛是承载着老师爱的容器。我们并不用时时刻刻奉献着,但要时时刻刻地准备着,准备宽容,准备帮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就是老师最真实的写照,我们只需为老师送上自己最满意的答卷!

  刻在木板上的字未必不朽,刻入石头的字未必能流芳百世;老师,你的名字刻在了我们的灵魂上,才是真正的永存!

  老师的手作文 篇4

  不想雕刻家的手

  能雕出精美的工艺品

  不像作家的手

  能写出一片片扣人心悬的文章

  老师的手是伟大的

  当我在成长的路口徘徊时

  老师的手为我指引方向

  当我与朋友起争执时

  老师的手为我化解矛盾

  老师的手是

  辛勤园丁的手

  浇灌着一朵朵祖国的鲜花

  培养着一批批祖国的栋梁

  老师的手是伟大的

  像一盏明灯,指引我在迷雾中不断向前

  像一个舵手,把握着我前进的方向

  老师的手作文 篇5

  班主任章的手令人难以忘怀:布满老茧,虽很粗糙,但却很灵巧。

  老师怎么会有一双布满老茧的手?直到后来,我才知道老师有一段心酸的往事:老师以前品学兼优,一直当班长,由于个子小,被大家称为“小班长”。1978年参加高考时,老师没有“一卷订终身”,却因为体检的原因没有步入大学殿堂。老师不悲观,一边回家务农,一边挤时间看书。担任后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体操技能样样精通,长年累月练就了一双布满老茧、粗糙的手。

  老师有双灵巧的手,是我们班的“能工巧匠”。桌椅坏了,他修好了;门关不上,他修好了;插销坏了,他修好了。

  班会上,老师让我们大开眼界,他在黑板用楷书、隶书、行书几种不同的字体写出板书,特别好看。他还很会画图,只需一眨眼工夫,“刷刷”几笔,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就出来了,令人赞叹不已。

  这双手非常神奇。有几个顽皮的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不背书。一次,老师用他那神奇的手“教训”了他们,并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学习的好处和重要性。渐渐地,他们作业写了,书也背了。

  们班主任章老师的一双手,这双手诠释着什么叫做节俭、毅力和坚强!

  老师的手作文 篇6

  老师的手

  沙河子小学六年(2)班 刘 正

  有人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为我们这些“小树”修枝剪叶;有人说老师像一根红烛,照亮了别人,燃(rán)烧了自己……那么老师那双为我们备课、批改作业的手又像什么呢?

  老师用勤劳的双手给我们带来了知识,带来了欢乐。老师用宽厚的大手牵着我们娇嫩(nèn)的小手走向理想的彼岸。每个老师的手都不一样,语文老师的手如一叶扁舟,用妙趣横生的文字,载着我们遨(áo)游文学的海洋。一行行的字迹似一朵朵美丽的花朵,描出漂亮的毛笔字,写出生动的诗句,带领学生在诗词的王国里徜(chánɡ)徉(yánɡ);数学老师的手像一根魔术棒,不一会儿,一道道数学难题就在他的手中解开了,他的手像一把打开魔术世界的钥匙;英语老师的手似一双美丽的翅膀,伴随着“A、B、C、D、E、F、G……”的美妙音符,带着我们领略异国文字的奥妙;美术老师的手最神奇,冬天能“采”来春天的花儿,夏天能“摘”来秋天的果实,远方的美景能随时“搬”到教室的黑板上,再现在我们的画纸上,她的手像一场春雨,用艺术的水滴滋润着每个学生;音乐老师的手是快乐的天使,能弹奏出一首首悦耳的曲子,使我们陶醉在音乐的梦乡……

  “嗞嗞嗞”的粉笔声虽然没有流行音乐那么动听,但它却代表着执著。那双握着粉笔的手,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汗滴。当我们迷惑的时候,老师的手像一盏(zhǎn)明灯,照亮前方的道路,激励我们前进,向胜利冲刺;当我们失落的时候,老师的手像一把大扫帚,把我们心中的阴霾(mái)一扫而光;当我们成功的时候,老师的手像一面旗帜(zhì),鼓励我们向更高的目标进军。老师的一次抚摸给了学生承认错误的勇气,老师的一次牵手给了学生前进的力量。记得这个学期的语文段考,我犯了个很大的失误,当我看着那令我痛苦的分数,眼泪直在眼眶(kuànɡ)里打转,我低着头不敢看老师的脸,这时老师微笑着走到我身边,用手抚摸着我的头,对我说:“这次考砸(zá)了不要紧,只要你会汲(jí)取教训,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会成功的。”我抬起头,看到老师的眼神里满是对我的鼓励和信任。月考后的我迅速调整心态,把老师的鼓励当做动力,很快在月考后的第一次单元测验中,得了全班第三名。是老师的抚摸让我找回了自信。

  老师的手不像艺术家的手那么灵巧,也不像钢琴家的手那么柔美,更不像雕刻家的手那么细致,但是,在我心中老师的手既有父亲的手那么有力,又有母亲的手那么温柔。每当夜深人静,我们都进入了梦乡,老师的手却仍然在不停地写着,写着……老师的手举起的是希望,奉献的是自己。

  (指导教师 郑景艳)

  评:

  作者借助“手”表现了老师的伟大和对学生们的无私奉献。文章以小见大,角度别致。

  用两个相近句式开篇,使文章句式整齐;接着运用比喻修辞,对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等老师的手,进行了生动描写,能为表达主题服务。

  用具体事例表现老师的手给学生带来的鼓励作用,很真实,能激起读者的共鸣。

  有些语句经不住细推敲。